在这个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设计师的一点点技巧就能让你觉得物超所值。
张明彪坦言,在成为一名真正的汽车设计师之前,他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车的人。不过朋友们都觉得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让他可以在很少有人愿意尝试的领域里游刃有余。因为更多站在量产阶段的一线,在他的图纸上,任何一条线都有可能影响到一款车销量的好坏。
用设计提升价值
作为一名已经在北汽工作了四年的内饰设计师,与汽车的外形设计相比,他所从事的设计工作虽然不能赢得任何回头率,但却可以利用一些技巧让用户相信一款车值这个价钱。
对于大多数不懂汽车的人来说,表面是否柔软、缝隙是否严密是一款车足够高档的两个基本标签,但售价仅有10万元左右的自主品牌,简单地去追求这两个标准只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面对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自主品牌的利润空间已经很不乐观。
“同样的成本,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出高档的效果?”他发现,一些很细节的处理比如内饰件上面的分模线和缝隙的位置直接影响用户对汽车品质的整体印象。于是他开始考虑怎样将这些无法避免的线条转移到用户看不见的地方,“像是副驾驶座椅前面的手套箱,盖子和前面板之间一定会有一条缝隙,但很多合资品牌的车就会把盖子设计成内凹在前面板里,这样用户就看不到了”。
而对于很多人喜欢的柔软材质,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车上可以采用全部真皮的方法,但是在自主品牌的家轿中就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会找到经常和用户直接接触的那些部位,在扶手等地方采用柔软的材料,其他地方就可以用便宜一些的硬质材料了”。
此外,一些国际品牌在内饰件上大量采用通用件的做法也让他受到了启发。“哪怕只是一个旋钮能够在所有车型上得到统一,都可以节省大量开模具的成本。”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为了让每辆车的成本降低几十块钱,研发团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
“凭什么一辆自主品牌的车只能卖10万元以下的价钱?”张明彪为此专门对合作品牌的产品细节进行了研究。一次在对车灯供应商的走访中他发现,有些卖的很贵的车,使用的也都是一些很廉价的材料,只不过通过设计师的色彩搭配和一些线条让人感觉很有科技含量,他说,“用设计的方式降低成本、体现价值,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
只因喜欢这个品牌
2008年从清华美院毕业后,张明彪进入北汽研究总院成为了一名设计师。据他回忆,当时其实还有很多别的选择,因为想留在北京,所以没有考虑已经在汽车研发方面相对成熟的上海企业,但仅在北京也有来自合资品牌和独立设计公司提供的机会,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北汽,是因为他觉得“这个牌子不错”,而且在学校里老师们也经常会讲一些中国汽车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和机遇,对于一名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很难克制一种为之付出青春的冲动。
不过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
尽管很多自主品牌一直都在关注自主研发,但在国外品牌的挤压下,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到北汽对自主研发实力的建设。当全世界都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云时,北汽研究总院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研发人员的规模整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很多毕业生刚进入自主品牌都会抱怨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但在张明彪眼里这样的环境中反而能让他找到更多学习的机会,“刚开始也迷惑过,毕竟学校里不可能学到很多具体的细节,这些都要在实战中总结”。
与专门负责提供创意的设计师不同,张明彪在图纸上画出的每一条线都有可能会在量产车型上变成现实。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现在已经可以完整负责一款车全部的内饰设计工作,当他在介绍车内各个部件的设计过程时,从前面板到后备箱、从脚踏板到车顶,无数零件似乎都逐渐随着双手的舞动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对设计师细心程度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张明彪认为在自己的性格里本来对细节并不十分敏感,与强调整体雕塑感的外观造型设计相比,车内的每一个部件既是独立的产品,又要和外观做到整体上互相统一。
更接近做产品
“很多工程师的思维都是很奇怪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碰撞”几乎在每一个汽车厂家内部都会上演。在一款车完整的研发周期中,越是接近尾声与工程师的沟通也变得越加频繁,这也是让很多设计师头疼的地方:有时自己提出一个全新的设计,但工程师会从加工的角度说无法实现,“他是不是在骗我?”
为了让工程师接受自己的设计,设计师不仅要反复与其进行沟通,还要尽量找到接近自己设计思路的成品。当遇到对设计拿捏不准的时候,张明彪会到其他品牌4S店里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和买车的消费者不同,他会随手拿一把小钢尺,把这些零部件的具体尺寸和制造工艺详细记录下来。
张明彪将内饰设计总结出了三个基本的原则:舒适、色彩和做工。由于汽车是人们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个私人空间,为用户带来怎样的感受十分重要。尽管现在很多概念车的内饰设计都会使用一块类似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代替大部分按键和旋钮,但是否能够实现以及用户对此是否真的需要有时并非像设计师所想。
“去年我亲自参加过几次市场调研,结果发现这些人想要的车和我们原来所想的几乎完全不一样。”作为一名并不是天生爱车的汽车设计师,或许那些看起来很炫的线条很难在张明彪设计的图纸上找到,因为他画出的每一笔不但要符合工程师提出的加工条件,还要和市场上的用户需求无缝对接。这些琐碎的事情都难入那些怀揣着各种梦想毕业生的法眼,不过却是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其他的同行一样,张明彪最大的理想也是能早日看到自己的作品跑在路上,而且他相信不久前刚刚在北京车展上焕新亮相的北汽,正在和他一起将这个梦想投入“量产”。
个人档案:
姓名:张明彪
星座:白羊座
职务:北京汽车研究总院 内饰设计师
爱好:游泳,网球,摄影
Q&A:
A=Automotive Observer
Z=Zhang Mingbiao
A:除了汽车,是否还喜欢设计一些其他的东西?
Z:建筑或者雕塑,在一片土地上可以随意去发挥,以设计为主导,不会像汽车会受到很多法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而且比较大的作品能够更让人有成就感。
A:很多自主品牌聘请国外设计师加盟,对本土设计师的成长会带来哪些影响?
Z:就像足球中的外援,张明彪认为自主品牌聘请国外设计师加盟是正确的做法。但前提是这些人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本土设计师的学习能力都很强,在这些外国人的带动下,更容易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A:买车的时候会首先考虑自己设计的作品么?
Z:肯定会考虑,自己开着自己设计的车子肯定感觉非常的不一样。
A:怎么看待加班?
Z:有的时候是因为要按照流程严格把控和向前推进,但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了把项目做得更好,不允许留下任何遗憾,让每一款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反复的推敲中足够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