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性的汽车补贴政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现有市场格局,进而各地效仿,恶性循环。
“地方保护”保护不了本地车业
诸侯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政令在从中央向地方传达的过程中,总会不时出现地方特色的偏差。继广州市政府没有向中央“打招呼”就擅自启动汽车限牌措施之后,更多以各自利益出发的地方汽车政策正浮出水面。
与广州政策相反的是,重庆以及长春相继出台了针对本地企业的汽车消费鼓励措施,虽然二者出发点不同,一个限制一个鼓励,但最终对车市所造成的影响却很可能殊途同归,那就是因局部的膨胀或萎缩而破坏了市场的长期平衡。
地方汽车投资汹涌
尽管国家没有出台整体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汽车业作为投资和消费大户,在各地“稳增长”的命题中,再次扮演提振经济的龙头角色。
根据日前报道,一汽集团将享受长春市全方位的政府购车补贴,其中对奔腾和欧朗两款自主品牌轿车的购车补贴甚至高达7000元;在此之前,今年5月31日,重庆市政府在惠农政策中提出,农民购买本地产微型、轻型车将享受车价6%的政府补贴。而在后续跟进者中,安徽、天津已经隐约在现。
倘若保增长不足以说明地方政府对汽车业的青睐,那么各地再次大干快上的汽车产能建设,则能更加明确地方政府的意图。重庆市近日表示,在未来3年,汽车产业将累计投入2000亿元,形成乘用车、微车、商用车、特种车四大产业集群;天津市也宣布,集中资源打造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兴工业产业链。
即使是刚刚出台限牌政策的广州市,也在发展汽车业问题上出现令人困惑的不一致。上个月,广州市明确提出,将实施汽车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按照规划,到2015年,广州汽车产能要从去年150万辆增加到450万辆,整个汽车工业总产值要超过6500亿元,比目前翻一番。
在楼市以及其他实体经济久不见起色的背景下,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动机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国家出台稳增长的前提下,无论投资还是消费,汽车业都将成为各地经济刺激计划的重头戏,正因为此,长春、重庆以及后续出现更多出台地方汽车消费保护政策的城市,也就并不奇怪。
自主品牌福祸相依
问题在于,虽然汽车业陷入了近3年来的最低点,但远不止于需要动用政府行政资源进行所谓的救市。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说:“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目前并没有必要出台针对汽车业的扶持政策。”他认为,地方版本的汽车方案也是特殊时期特殊政策,如果引发各地效仿,最终伤害的还是地方产业。
特别是政策出台初衷的保护对象自主品牌,并不能从偏向性的保护政策中受益太多。在这轮车市稳增长中,自主品牌成为最受伤害者。已经披露的上市车企半年报显示,除了天津一汽和长城汽车,车企上半年的净利润普遍出现20%至60%的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动用地方的行政势力。
一方面,政府补贴违背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可能会造成车企忽视汽车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反而不利于培养其远期竞争力和企业活力。而单单政策扶持本地汽车业,也是对其他车企的极度不公。另一方面,一旦地方保护开了头,势必演绎成各地壁垒高树、各自为政的封闭体系,于人于己都不利,最终破坏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整体机制。毫无疑问,偏袒性的汽车补贴政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现有的汽车市场格局。进而各地效仿产生连锁反应,而这在过去十几年中已多有前车之鉴。
优胜劣汰法则难违
虽然效果现在还难以评估,但业内人士预测,地方版本的汽车补贴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内需”,但从长远看,难以“稳增长”。
实际上,国内车市早已多次上演补贴政策下的超前透支,从而导致车市“寅吃卯粮”,波动起伏。2009年之前,汽车下乡政策带来了微客市场20%以上的增量,并直接推动了企业一哄而上热衷于微车;然而,在各项补贴政策相继退市之后,国内汽车市场再呈常规性微增长状态,直接导致了眼下的微车低迷。
一时的补贴政策或许能够成为“强心剂”,能够使市场维持一段高速增长;但随着“药效”的丧失,企业、市场也将付出更大的补偿代价。
在政府有形之手的行政干预下,市场格局可能被人为地改变,但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能被长时间违背,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最终将遭到市场更猛烈的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