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与奇瑞合资项目审批过程接近尾声,外方按捺不住先向外界透露喜讯,但中方还得含蓄一把,毕竟国有企业与政府审批部门都有传统上的默契,不到正式获批文件下来和项目公示,中方不便抢先做政府部门的"发言人",因为也常有弄巧成拙、功亏一篑的案例。合资项目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申请到走完程序,不到半年的时间确实神速,这要归功于国企奇瑞的全力运作,赶在"十八大"前获批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至于这两家成立合资车企是否是天作之合现在无法推测,既然两家联姻,必然初始可谓情投意合,否则不会合灶吃饭。
但我们要看到,急于要在中国市场分勺羹的捷豹路虎在推进国产化项目时,也是情种广撒,与多家中方车企进行试探商洽,中方车企也不象过去那般"郎见女就追"、装进菜篮都是菜。市场大环境已变,何况ABB(奥迪、宝马、奔驰)"三座大山"已成泰山压顶之势,合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在ABB的夹缝中求生存。因此,外方多头"选偶"的副作用就是付出时间代价,最后实际上可选择的中方合作对象越剩越少,客观说外方选择奇瑞是没有选择的最后选择。至于奇瑞愿意首次与外国车企合资合作,其驱动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奇瑞一直怀有对引入先进技术的渴望和对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利润拉动作用看好,以利弥补奇瑞自主品牌的短板。捷豹路虎迫切国产化无非欲通过这种介入形式增加产量和扩大销量,有效地拉动其全球份额的提升,纯进口业务仅是一个小格局中的游戏。
预测未来国产捷豹路虎的前景,不是看捷豹路虎曾沾过几多英国皇室的宠幸,英皇室和上流社会效应也许对象印度这种曾沦为英帝国殖民地的英联邦国家有相当的魅力,但对当今审美观极其多元化的中国消费者只算是盘中一粟。很大程度上国产后的捷豹路虎决胜在于其产品本身的结构合理性与市场竞争力,尚不能惟靠品牌直接印钞。捷豹路虎国产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要比单纯进口业务放大了许多倍。
由于捷豹路虎是由制造豪华运动型房车和跑车的捷豹品牌与制造高端四驱SUV的路虎品牌合并的组合体,这两个品牌虽同出英伦,但品牌血统、定位、车型和文化大相径庭,车系虽能带来互补,可品牌脉络却分为两支,品牌运作时必须泾渭分明。这与ABB的同一品牌覆盖众多车型的情形不同,这就给捷豹路虎的品牌推广、营销网络等带来运营成本的叠增,直接关系到与ABB的竞争成本比拼。
捷豹路虎的东家换成印度TATA汽车集团后,也曾遭遇过后来类似吉利全资并购沃尔沃汽车的情况,但TATA和吉利都很明智地妥善处理好了这种微妙的品牌分割关系。当捷豹路虎国产后,由于合资中方是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奇瑞汽车,品牌偏低端的奇瑞汽车究竟只是搭台让高端品牌捷豹路虎唱戏,抑或主动入戏或导戏?这将直接关联到未来国产捷豹路虎品牌的走向和品牌溢价效应。奇瑞若外露过多地对捷豹路虎品牌的介入,可能对国产后的品牌溢价产生副作用,若对外界显露对捷豹路虎的介入谈定,又会引起外界对合资话语权把握度的猜疑。不管怎么说,未来国产车标上贴有"奇瑞-捷豹"、"奇瑞-路虎"确实会给人一种纠结之感,毕竟奇瑞还未彻底摆脱掉QQ、旗云等的烙印。
从产品角度看,捷豹品牌这几年才恢复生气,作为轿车系列,捷豹一直保持偏运动感的风格,这对于针对小众口味的进口业务无碍,但国产是要上产销规模,把小众消费群体扩展到广众全体,这就需要有适用于商务型的房车做车系中销量支撑,必然要求捷豹在原有的平台上为中国市场需求做重大的产品改型,无法直接把"原汁原味"的车型照搬国产。路虎是欧系车中SUV的鼻祖,有较强的品牌号召力,在漫长的历史中,虽有发展停顿阶段,但无明显后退的痕迹,其品牌张力要远比捷豹顽强。问题是路虎旗下的子品牌产品定位过于鲜明,个性都太强,适合国产和走量的车种选择面不是太宽,即便目前进口较为畅销的"揽胜极光"也不是广众车型,也许适合国产的车型惟有选择尺寸适中、外形中庸的Freelander 2,比较符合上量的都市SUV类别。其实,路虎有很好口碑的全路况纯越野车型,但是由于丰田全尺寸SUV-陆地巡洋舰"一夫当道,万夫莫开",路虎很难指望在越野车品类上能有明显突破。
总之,捷豹路虎能通过与奇瑞合资能将国产车产销上个台阶,但囿于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选择面不是太宽,需要花大力气对现有平台上进行改造,使新产品能够与中国市场需求形成高匹配度,这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挑战。作为英国传统车企,在中国独自作进口车业务是一回事,而与中国合资伙伴共同经营则是另一回事。也许捷豹路虎与东家-印度TATA的磨合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会在很大程度上让英国的车企学会如何适应与亚洲国家同行共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