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兴奋到之后的抓狂、沮丧、失望,黄金8天后,那些选择以自驾方式出行的人或许已经不愿回忆刚刚过去的那段高速拥堵“奇遇”。
事实上,当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国庆长假高速免费的新政时,《汽车商业评论》已经为即将出现的拥堵感到担忧,并在长假开始之前联合汽车商业评论网、搜狐汽车一起展开一场关于“高速免费如何通行”的网络调查,共有4927人参与此次调查,其中六成以上的受访者对即将到来的免费通行充满期待,并感到兴奋,而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然像做了一场噩梦。
对于政府出台此项政策的用意,54.15%的受访者认为“鼓励长假长距离自驾游,促进假期经济”是其最重要的目的,倘若只问数量不谈质量,此次黄金假期无论出行人数还是旅游景点的爆满程度,像极了一场在路上和在景区的“狂欢”,只是这“狂欢”的实质却是免费拥堵的乱局。
其实,对于有可能发生拥堵,七成以上的人其实都已经心理有所准备,即使如此,只有18.04%的人宣称放弃自驾出行,比因为免费而决定出行的选择比例低了1.27个百分点,还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朋友免费政策而租车前往休假地,而现在,后两者或许已经为这样的决定后悔不已。
但比之更失望的是那些对政府寄予厚望的大众,他们在“政策出台前后,都计划驾车出行,相信交通部门会服务到位,避免大规模拥堵”,这个比例为26.31%。
第一次节假日高速免收费已经结束,人们的期待值实现的如何、政府服务的深化程度怎样,都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事实的记事本上,而关于高速公路是否应该免费、如何免费、政府如何服务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涛认为,评价一项政策不能简单得出好坏的定论,应该对成本和收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效果做出评估,把优点和局限性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出来,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讨论决策。同时探讨收费公路相关政策,也需要建立在对使用者付费的正确定位和对中国交通基本问题的基本认知基础上。
从此角度分析,假期取消高速公路收费政策制定的草率、简单,且与政府自己一贯倡导的绿色低碳出行相矛盾——政策的相悖之处在于一方面鼓吹为绿色环保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一方面又在重大节日免去高速的通行费用鼓励自驾出行。
从公平和效率看,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受惠人群为乘坐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的驾乘人员,它降低的是有车族而非全体公众的出行成本,而以目前中国高速公路的运营体系和资金来源看,在这次免费的午餐中,一般纳税人为私人交通的成本买了单,显然有失公允。
更何况,在这场拥堵的乱局中,拥堵成本几乎抵消掉节省的出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免费政策已经没有了受益方。
事实上,关于高速公路免费的呼声一直未曾中断,而这种免费的观点,实质是要由公共财政来对公路进行建设和养护,在李玉涛看来,无论使用者付费还是纳税人埋单,都应该对投资形成预算约束,而不能无限制地修路。相比较而言,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更有利于反映出基础设施的需求规模,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投资水平。
《汽车商业评论》也认为,如果刻意回避发展来解决收费问题,为缓解舆论要求免费的困境而图一时之快地拍脑门挠痒痒,只能加重矛盾和困境。
正如李所提醒的,在这场乱局之后,“我们需要深思反问几个问题:中国的收费公路债务和融资全部由财政支付可行吗?即使能实现难道就根本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国际倡导基础设施使用者付费,我们却在鼓噪免费?对免费和收费进行‘非黑即白’式的简单取舍,并不利于解决中国的收费公路问题,政策更需要平衡、制约与协调,更不能回避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