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历年来观遍了国外A级乘用车展览会,如北美国际车展都连续参观过七次之多,从楼顶到地下层都弄得熟门熟路,但始终无缘专去看商用车展里名头最大的德国汉诺威车展。今年在去巴黎车展前独自前往补观了汉诺威车展,总算如愿以偿,不虚此行。商用车展与乘用车展的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展览本身,而是观众群类的不同,商用车展观众主要是专业人士,乘用车展则以百姓为主,故乘用车展观众人数总要比商用车展多几倍。
MAN概念大客车,不只乘用车的概念车独领风骚哦!蓝天白云与蔚蓝色车体融为一体,搭调!
汉诺威车展仍保持对参展媒体的优厚待遇,比如,在9月20~27日正式对外展出的前2天专门辟出18~19日两天只对专业媒体开放;外国记者提前在它官网上注册登记后,记者会免费收到它用国际邮件寄送来的参展证;参展记者在媒体中心服务台每人都可享用到国际快递寄送一箱资料回国的免费服务,这对要连续另跑后三个国家的笔者无疑雪中送炭。其他A级乘用车展自2008年金融危机前都纷纷取消这等小恩小惠服务,当然展商免费提供吃喝拿的传统服务犹存。
汉诺威会展中心有几栋设计"出格"的前卫建筑,冲淡一些方形展馆建筑上的沉闷
在德国举办的两大乘用车与商用车车展至今皆属公认的首屈一指的国际顶级车展,这必然拜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行业中的翘楚地位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所赐。以前没注意到这两大车展之间有什么关联,比如2013年将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乘用车展是第65届,而2012年已在汉诺威举办的商用车展是第64届,这次留心回顾了有关车展历史介绍。冠名IAA的德国车展最早是在1897年在柏林举办的,IAA是德文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llung的缩写,英文意为International Motor Show(国际汽车展),在 "二战"爆发前1939年举办的是第29届,观众人数已高达82.5万人次,届时"大众汽车"和"甲壳虫"雏形甫出。
大众品牌纯电动轻型车eT!, 若写ET就是"外星人"了;大众还有小电动车Up!
"二战"后几年中德国汽车业元气尚未恢复,在1947~1949年德国整车与部件产业是假借在汉诺威的出口展销会"借壳"亮相的,也许这就埋下了以后汉诺威车展的伏笔。而1951年则是分水岭,春季在法兰克福所搞的汽车展吸引了57万人次,秋季在柏林的车展却仅吸引了27万人次,从此IAA车展都隔年定在法兰克福举办。由于1989年的车展以120万人次的爆棚,2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已不敷使用,IAA的组织者VDA(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决定改变一贯的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混展模式,自1991起年IAA正式一分为二,决定单年在法兰克福举办乘用车展,双年在汉诺威举办商用车展,因效果证明良好,故沿袭至今。
发展至今的汉诺威车展已被业界公认为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商用车展,而作为其组织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则强调它不仅是产品展,更象一个覆盖机动化、运输业与物流业全价值链的综合业务展会。从近两届看它要突出商用车所展示的技术趋势,尤其以环保技术为先导,厢式车和客车更清晰地朝着替代动力、混动、电动和燃料电池方向发展,重卡则朝着清洁柴油机的进一步优化方向进军,肯定了部件供应商、挂车和车身制造商对提供车辆效能所做的大量技术创新贡献。
汉诺威商用车展的平均观众人数约25万人次,但其专业性大大高于象法兰克福等的乘用车展,所以展会一如既往安排专场交流会有几十场,形式也各式各样,展商为媒体提供的各式体贴服务各具特色,比如,戴姆勒上午在自己包下的展馆给记者提供两个半小时的很丰盛早餐,堪比五星级宾馆的水平,当任何记者进馆随意坐在馆中央摆设的许多雅致长条把台式的餐桌上边用餐边可环视周边戴姆勒品种繁多的展品,让记者在惬意气氛中细细品味展品特色和感受戴姆勒品牌张力,尽显大牌的排场。有的展商甚至从8点到下午3点间一直提供所谓的"早午餐",诱惑记者闻香识牌,多来驻足参观。
大众品牌轻型商用车展台上的点心摊档提供特色德式烤圈,热腾喷香,相当"色诱"。
斯堪尼亚展区的"歇脚处",下午茶的好去处。吃好喝好歇好才能谈好!吃喝拉近感情,中外雷同。
汉诺威会展中心面积偌大,光展区也得有25万平方米,即使场馆间布局紧凑,对步行观众来说,馆间穿梭仍是件体力活,尤其对穿高跟鞋着商务套装的女士们。幸好中心提供多台穿梭大巴方便记者去各馆参观,还有多家车企展商兼赞助商提供纯电动轻客车用于展馆间巡载,可招手即停,足见组织者的服务用心。中午时分,会议中心中央大厅摆开了免费"流水线",为记者提供品种多样的自助餐,象大众汽车这类实力雄厚的参展就在自己展区内开设餐厅区,让入座者提供免费点餐,甚至大众汽车还在自己展场中央设立一个设计精美的小吃柜台,现场热烤德国特色的撒粗盐粒的烤面圈,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而斯堪尼亚展台则在下午茶时间免费提供各色精美糕点。不管欧盟各国经济压力日增,市场不景气,失业率上涨等外部大环境恶化,欧洲汽车业承受很大的市场压力,可在车展的小气候中仍能沐浴春风,展商照样争奇斗艳,谁家都不愿在最重要的展示产品与宣扬品牌活动中把排场缩水。
戴姆勒集团包下两个自用展馆,大摆丰盛早餐流水席,愿者上钩,反正不让吃"东家"看"西家"。
当为期两天的媒体日把偌大的馆区的上千名本国和外国的记者一分散,各馆观众数就显得稀落冷清,这反倒就体现给行业媒体的最优待,让记者可以不受干扰地安静观展、拍照、与展商交流和惬意歇脚。而当各大展商的举办新闻发布会时就能发现人头攒动的少见热闹场景,尤其在大牌展商的发布会时往往座无虚席,许多记者站满墙角和甚至只能在走廊旁听。有些偏重于产品的展商更愿在展场举办发布会,而着重企业形象或技术宣讲的展商都在各大会议厅举办。
在排时较早的戴姆勒发布会上,戴姆勒管理董事会主管卡车、客车的董事Renschler特别推介了这次推出的Atigo Hybrid混动卡车,强调了混动卡车在燃油经济性上、满足不久欧6标准上都能给用户带来利好,戴姆勒的混动技术是由其在日本的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的。当外国记者发问中国福田-戴姆勒合资公司产品规划时,该董事澄清了福-戴着重于对中、重型商用车,戴姆勒的轻型商用车系列并不在福-戴规划中,那是由福田自主单干的。总的感觉是本届整车、发动机和配套企业展商都最关注不久将实施的欧6标准,产品与技术都是围绕着新排放法规实施而转。欧6标准掌控着各家车企进入商用车市场的命门。
在布展风格上,目前欧洲还是商用车老大的戴姆勒集团崇尚简约,只用足够丰富的展品放满14、15号两个展馆;而这次依维柯集团则用色彩暖意的橘色装点展台,设计相当精美,效果不亚于菲亚特集团乘用车品牌展台的装潢水准,在渐冷秋意中送来一阵意大利热力。沃尔沃展区则秉承北欧简洁但很大气的设计,从高搭起的二层平台拾级而下,营造一种罗马剧院式的场面,用大幅电子显示屏幕展现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视频,很有画面冲击感,这次沃尔沃重卡力推得意之作是全新系列FH。
除了各家推出传统市场当家的各种重卡系列外,欧洲车企推展的品种繁多的轻型商用车非常扎眼,而且各个细分市场的品类的重叠度很高,比如象大众多用途小车"开迪",许多车企都积极展示同类产品,这说明这些中国市场并不走俏的品类在欧洲有着很大的传统市场,因为消费水平、生活方式、使用习惯和法规要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在中国难销的车型在欧洲始终热销。中国则盛行使用低廉微面和其升级产品来满足实际巨大消费需求,也诞生了另一类全球最大销量的细分市场,但要达到欧洲的使用水平也许还得花几十年的时间。在欧洲车企推出的各式轻型商用车和令人赞叹的精巧改装设计体现了欧洲对车辆、工具、工装的深刻理解和高技术水平。
当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几大国际A级车展走马灯般穿越后,归于寂静。而从汉诺威车展中看到中国几家客车企业还能坚守。笔者乘兴而来特去听了某家国内大型客车企业的新闻发布会,虽然请来的中国翻译很专业,可介绍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副总仍用国内展会惯用程式和"章回体"来对外国专业观众宣讲。企业老板来现场用中文讲解一点没问题,就像李书福和李建新那样在底特律车展登台亮相发言;可是主管产品和技术的副总还用中文讲,再用翻译倒腾,显得已不合时宜,国际化水准相对不足,关键还在介绍内容太八股腔,对外国商业和专业听众讲解要与给国内上级领导汇报用的文体区分开来,故笔者硬着头皮只听了半场败兴而退。可以看到国内的商用车企业这些年来进步飞速,但真正要走向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