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对于中国的同事来说,他们认为整合会非常的缓慢。两位北美的同事跟我们说整合会发生。
黄刚:我想澄清一下我的观点。刚才比尔讲到我们不认为有这个趋势。事实上我的观点是说,过去十年,中国的卡车行业看上去是制造商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市场容量在不断增长,所以进来者都能够分一杯羹。所以进来的都呈现了减速的趋势。包括最近法规的加严。我们不认为现在能够存活的企业在未来能够生存。所以,行业的整合应该是可能的。会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形式,没有竞争力、不能存活的企业就会消失。另外,发生在行业之间的合作或者是整合。是这样的两种方式。
方红卫:关于产业整合,各位跟我观点不太一样。我觉得生产制造这个环节,没有一种整合性的趋势,或者不要去预测它会不会整合,什么时候整合,我认为这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商用车有它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运营的模式、运营方向的多样性。我觉得做这种判断意义不是很大。刚才几位也提到了世界汽车工业的整合,尤其是在重型车上。我们要历史的去看待这个事。第一,我们看看他们的规模和我们的规模是什么关系。不是很小的企业规模就能够生存。我觉得适合生存的规模就能够生存。因为现在中国的巨大的市场创造了很大的生存空间。所以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第二,刚才两位先生提到的欧洲、北美的整合,他们的整合和我们不太一样。第一,他们的市场容量有多大。第二,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整合的。有些企业不是因为他没有品牌、不是因为他规模小,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技术、没有市场。可能恰恰就是某一次金融危机造成了他资金链的断裂,他形成了一个整合的机会。我认为这种情况在中国不太可能发生。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中国的汽车工业不是汽车产业的汽车工业,是全社会的汽车工业。上次和董阳秘书长在一块聊天的时候,他说,有人说中国汽车工业是不是过热,产能是不是过剩了,他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汽车行业的人,从业者很冷静,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考虑到它的风险和回报。但是社会对这个产业过热,因为看到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景,看到了它对产业链的拉动。所以社会是处于过热的环境下,所以我认为有些问题还是要区别对待。中国有中国的情况,有些在西方国家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中国不一定会发生。有时候在国外可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事,但是对中国来讲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出现这个情况以后,也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来决定了购并不会发生。所以提出产业整合,甚至用政府的力量点名某一家企业将来是整合的主体。最后的效果都很明显。没有人去遵从这种规律,没有人有意的这么做。最后形成的购并合作以后,都是一些历史的机遇。从我的角度来讲,做这种眼前的判断和分析没有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