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断放飞的产能与低迷的市场不期而遇之时,竞争压力之下火拼的预期被推高!
多少加价不重来,此景可待成追忆。一汽大众的一纸禁令多少有点顺水推舟、赚取眼球的味道。在其《关于禁止对大众品牌产品进行加价销售的通知》中要求各经销商不得以高于市场指导价销售汽车,并禁止经销商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用户购买各种饰品以及保险等周边产品。大众在DSG产品故障频发导致消费者大规模投诉的事件上还没给出一个令人接受的解决方案,但不管怎么说,一汽大众有关反对加价的一纸禁令,毕竟明文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加价现象"说白了就是供求关系失衡之下的购买恐慌,深怕自己要千年等一回。
长期以来,加价现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同时损害了车企的品牌形象。恶意囤积车辆,强迫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起初,整车厂对经销商擅自"加价"的行为是严厉禁止、抓住重罚的,但后来赫然发现"人为制造紧张氛围、营造车型热销、显示产能不足"的确能够激发车主为提早拿车而额外支付费用,"利润为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结果,"加价售车"还被大师们忽悠成"饥饿营销"的新理念。一时间天南地北跟风效仿,"加价售车"甚至演变为经销商和厂商的故意合谋,被他们看作屡试不爽的"炒作"手段。"热销车加价卖",成为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只要是热销的车型,不少就存在着加价行为。不是讲"先来后到",而是看谁更有票子。让消费者自己去比拼经济实力,自己乐得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说,"车型紧张"、"车型紧俏"等等诸如此类,那大多都是饥饿营销的噱头,事实上往往是消费者肯出高价,立马有车。可怜的消费者被老奸巨猾的汽车经销商各个击破,到头来还自己偷着乐。
在市场竞争充分之下,加价的难度趋大。饥饿营销已成昨日黄花。
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这把杀猪刀,紫了葡萄,黑了木耳,软了香蕉,也改变了车市的生态。当初"加价"的车型如今又安在哉?
所谓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成为谬误。饥饿营销在车市环境日趋激烈之际,无异于拱手相让市场,只能适可而止。一旦过度就是东施效颦,自以为很美,但旁人却在窃笑。更何况,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有关数据表明,去年我国汽车产能闲置600万辆,而四年后闲置产能将进一步达到900万辆,在届时4000多万辆的产能当中,至少将有1/5过剩。车企疯狂的扩张必然在车市低增长时代陡增竞争压力。库存攀高之下,经销商们也伤不起。
当车市的井喷不再,再压低产能搞出饥饿营销一招,如同于"挥刀自宫"和"飞蛾扑火"——玩得邪乎,亏的大。当市场进入零和博弈之时,"饥饿营销"一不留神,还真可能会变为"饥饿"营销,经营惨淡、亏损连连,让经销商吃了这顿没下顿。即便是维持住了"车型依然供不应求的假象",但到头来受损的汽车制造商自己,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竞争充分的情况下,饥饿营销实在是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下竞争对手可高兴了。经销商利用对品牌的喜爱而乘火打劫,但对于制造商来说是在消磨未来。长此以往,消费者就会对此品牌用脚投票。
因此"加价售车"正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禁止"加价售车",也将变得多此一举。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减少一些"从众心理",货比三家,挑选真正适合自己的车型,免得花"加价"的冤枉钱。
个别品牌出现"加价售车",如果没有饥饿营销故意为之作崇,那么加大产能避免供求关系失衡就是真心为消费者权益考虑的汽车制造商所应当首要考虑的工作,而不必高调作出"禁止加价"秀。让自己的拥趸等到花儿也谢了并不利于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反而还有失去消费者忠诚度的危险。
再者,要从根本上消除"加价售车"的现象,就必须改变车型搭售的政策,兼顾经销商的利益。有时候,"加价售车"本来是经销商得以低价抛售滞销车型的底气支撑,倘若"加价售车"被禁止而"搭售政策"却依然,经销商会在丧失这种"失之桑榆,得之东隅"应对之策之后丧失自我,甚至失去的赖以生存的盈亏平衡根基。
车市竞争格局已经像陶轮一样的翻转,今非昔比。那个一度显现加价阴谋的"饥饿营销"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本文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摘、改编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