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篇
上海通用:隐忧凸显
中高端上行遭遇瓶颈?
本报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上半年共实现销售671530辆,暂时力保销量冠军,上海又一次用实绩证明了半年来足够努力,新和均以连续多个单月销售超越2万辆撑起了半边天。在小车战略显山露水的同时,上海通用“双君一宝”的矩阵却愈加面临进一步挖潜的需要。
中高端疲软
上海通用于7月2日发布的销售数据显示,别克“双君”6月销售12295辆,中高级旗舰迈锐宝上市四个月来,销售超过12000辆。倘若没有对比,“双君一宝”的成绩看起来依然可圈可点,问题是,三款中级车单月销量的叠加,与目前市场在售的德系中级车差距明显,严峻的现实让上海通用无法回避。
“不是别克系的战斗力不强,而是周边的对手正变得更加强大。”日前,记者对北京多家经销商作暗访时,别克经销商的反应都很一致,在市场下行的压力下,别克双君系列相较之前中级车市传统的日系“雅凯”两强,其产品生命力延续周期更长,但同样在遭遇德系车的强势围攻下显露出了疲态。
在评价上半年出现的冲击时,一位勤和别克经销商表示:“在产品周期上,双君系与德系车比较不占优势,南北大众的中级车都属于上冲期,而别克属于维持和力保市场份额的阶段。”在该人士眼中,别克双君能够保持当下的市场份额,上至别克大区,下到各个店头都已付出了相当努力。
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君威和两款车型确实对许多忠实的上海通用客户而言依旧保持吸引力,刚刚购进的王女士对记者表示:“家里有一台凯越,一台老款君越。”她的最终选择是用凯越置换君威,为自己的日常用车更新换代。
这一车主的思路,与市场营销部部长施弘一直强调的“基盘”理论不谋而合,“在别克品牌金字塔形的销售结构中,底层是凯越,向上是双英(英朗)和双君。双英加上凯越在中级车市场一个打高,一个打入门。百万辆的基础规模,每年把留下的别克车主份额累加2%,连做5年就超过10%。” “基盘”理论一直贯穿施弘近年的战略思维中。
一方面,是上海通用想方设法留住宝贵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是同级对手的客户群体依然在按超出常规的发展速度放大,而且这一趋势在2012的上半年愈演愈烈,这对施弘和他的团队而言绝对是不小的挑战。
“坚决不退”,这是几个月前施弘留给各大区经理的忠告,“做品牌无非是两个办法,一是自己往上冲;二就是你占住市场不动,坚决不退,这个时候其他的品牌总会慢慢下滑。” 在施弘看来,当下别克品牌已经逐步完成了两条线的产品构建:君越、、GL8和构成的舒适型车型和君威GS、君威、组成的动感车型,今年年底对别克团队而言,别克国产将又是关键一战。
中低端强劲
下半年,面对更复杂的销售局面,别克团队依然很坚韧。但已有行业人士提出质疑,当下上海通用的销售结构是否足够健康?
1-6月份,凯越累计销售146651辆,同比增长20.78%,超过单一车型销量榜第二名大众2.8万多辆。自上市以来,新赛欧已连续7次迈过月销2万的门槛,甚至冲破3万大关。而1-6月新赛欧累计销售137654辆,仅次于别克凯越,同比增长63.8%。但构建在凯越、新赛欧基础上的中低端市场,是否能为别克、雪佛兰向上营销提供足够的向心力?
“继续依靠现有的规模优势做大中低端市场,难免会损伤上海通用持续向上的品牌营造能力。”一位行业人士评价此事时认为,从君威GS、迈锐宝的投放都能看出上海通用在坚持往上走产品差异化路线,但很显然,这一向上的过程足够艰辛并充满挑战,上海通用的体系战斗力此刻并不愿就此低头。
上海大众:逆势上攻
显露市场抗压力
本报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大市行情持续下行时,上海大众的上攻步伐却显得异乎寻常的快速。6月,上海大众实现批售106286辆,同比增长8.4%。其中大众品牌批售87246辆,同比增长9%,品牌批售19040辆,同比增长5.9%。至此,上海大众2012年上半年共实现批售636691辆,同比增长10.4%。
全系拒绝降价
在B级车的兵家必争之地,新一代帕萨特6月销售13918辆,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在所有竞品前一骑绝尘,而朗逸和的上半年销售数字也分别锁定在110577辆和76312辆,与多数对手半年中降价保量的做法不同的是,几乎所有上海大众谱系的在售车型与店头询问的结局都是一样:无优惠。
步入7月中旬,上海大众坚守价格体系的原因无非在于:车火人多。这样的说法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恭维之辞,当真正置身于上海大众4S店内,则全然是另一幅景象。从到途观、朗逸、,甚至是刚上市不久的新款Cross Polo都不乏问津者。
而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区,记者走访其他4S店时则全然看不到上述的情景,“全部不提供贴膜、脚垫等装饰赠送、如果要提途观,非现车考虑情况也需要加价1万-2万。”在回答记者的相关询问时,上海大众的销售人员在一轮采访中显得最无商量余地。考虑到今年7月的炎热,厂家高温假都将适当提前,上海大众和等汽车制造商,也将陆续借高温天气,逐渐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上海大众店头商品紧俏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综合优势再度确立
值得注意的是, 6月单月数据显示Polo品牌销量也达13664辆,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5%;上半年共实现销售85209辆。其中,全新Polo 6月销售8009辆,上半年累计销量已达到59103辆。如果说之前,仅仅是朗逸和途观、新帕的销量在逐年抬升,那Polo在A0级市场走势的上冲则代表了上海大众全系产品综合优势于今年的再度确立。
与此同时,斯柯达Octovia6月批售11140辆,同比增长11%,2012年至今共计批售70160辆,继续稳居高端A级市场的前沿。Superb6月批售3500辆,同比增长30%。A0级小车Fabia晶锐6月批售4200辆。进入中国5年以来,斯柯达品牌依靠实力产品和贴心服务,目前累计销量已经突破74万辆,“最具成长性的合资品牌”称号实至名归。
与产品热销相对应的是,上海大众产能的提升还在继续。今年1月6日,浙江(宁波)项目签约并奠基,上海大众在上海安亭、南京、仪征、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有效联动。5月28日,上海大众的新疆项目在乌鲁木齐市签约并奠基。这也意味着上海大众将走出长三角,进入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而随着旗下全、NMS等全新车型的上市,上海大众的产品矩阵也与产能扩张保持了快速同步的推进。
神龙:整合初见成效
谋变成主基调
本报记者 高薇 北京报道
这个龙年对于神龙而言是一个整合、变化之年。自4月28日,神龙在公司的商务大会上宣布新的营销组织机构和人事任命后,“谋变”便成为了神龙的主基调之一。
在这种变革局面之下,无论是在网络拓展方面抑或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引进方面,神龙的步伐都在加快。而随之和的销量也在节节攀升。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标和东雪这两个法国兄弟共联手交出了20.86万辆的成绩单。虽然7.63%的同比增长率并不算高,但考虑到目前中国车市已进入到微增长状态,且组织机构的调整对神龙的正面影响仍需逐步体现,所以这一数据也意味着沉寂多年的法系车正有望迎来其“第二春”。
强化网络布局
7月7日,庞大、广汇、成都建国、内蒙利丰、远方汽贸、湖南兰天等120家汽车经销商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云集江城,出席了神龙公司的招商大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是神龙自渠道整合后召开的首次招商会议,据神龙方面提供的资料,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120家投资商代表,已分别与神龙公司的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两个品牌签订了149家4S店的意向合作协议书。
据悉,目前神龙已经在把加强中国市场上的渠道布局作为了销量提升的重中之重。“因为与竞争品牌相比,渠道是我们最大的弱项。”东风标致品牌总经理吕海涛坦承。
据介绍,今年东标的网点将由360家上升至400家。而东风雪铁龙法方负责人德拉莫特也表示,东风雪铁龙正计划到2013年底,将其网络覆盖到全国95%的地级市。
有业内人士认为,神龙能够如此迅速地推动网络建设,正与其业已推动的双品牌融合密不可分。因为,“整合无疑将能带来成本的下降与决策效率的提升。”汽车行业专家张志勇称。
挑战犹存
根据神龙公司已对外公布的年度计划,2012年,东风标致将挑战23万辆的产销目标,提升市场占有率至1.9%;而东风雪铁龙的经营目标则为23.55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计划是达到1.85%。这意味着,的预计目标是同比增幅达到25%左右。
不过按照神龙设定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神龙在中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将占到5%左右。很显然,除去机构调整,想要继续提升市场占有率,神龙还有好多工作要做。
有消息显示,除去网络拓展,今年年底,神龙新车也将搭载全新的动力总成作为全年销量提升的利器。因为今年9月,神龙襄阳新发动机工厂便将正式投产。该工厂将首先投产EC系列发动机。随后PSA与集团合作开发的全新一代发动机EP系列发动机,也会在神龙投产。该系列发动机采用了、等先进技术。东风标致于今年下半年上市的一款SUV便将成为搭载全新动力总成技术的首款车型。
“也许对于慢热的法国企业PSA而言,新车型的数量并不是决定神龙汽车未来走向的关键。因为对于神龙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形式来推出新车型,包括从外观、内饰、面板设计、空间尺寸、营销方式等方面来深层次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一位接近神龙汽车的分析人士对记者称, 从408、508等已经投产和预备投产的车型来看,PSA产品的地区风格正在降低,呈现出全球化的一些特征,这可能有助于新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推广。
而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俞奔则表示,如今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板块的市场几乎已被大众、通用等品牌瓜分完毕,如果神龙汽车希望有更好的发展,不妨根植于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级市场。虽然大众品牌早已高瞻远瞩地在地市县布局,但相对于密不透风的沿海地区而言,神龙汽车若是在这些区域实行精细化营销和产品精准定位,稳步提升渠道数量,提升营销人员素质,逐步提升品牌形象,其机遇就会多得多。
只是,对于神龙而言,现在的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它要是想和大众、、通用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正面竞争,仍需要在未来付出比竞争对手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努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