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退出机制致壳资源消失 抑制外行造车冲动

2012年07月27日09:4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张少华

  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宣告了汽车企业退出机制的正式建立,产量很小的车企将被无情淘汰,彰显了政府大力推进兼并重组的决心。

  此通知所产生的影响之一,或许还将包括抑制外行造车冲动。

  长期以来,生产资质一证难求,买壳进入造车领域被视为捷径。于是乎,财大气粗的外行们不约而同的合法的用真金白银轰开了通向汽车制造的大门!"借壳造车"运动轰轰烈烈,家电行业甚至烟酒行业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抢滩汽车制造。做手机的、造空调的、卖彩电的、制冰箱的以及卖酒的华丽转身去造汽车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卖壳求生或者以"壳资源"奇货可居的半死不活的厂家,也为找到"金主"而狂喜不已。一些奄奄一息的车企,通过出售生产资质的"壳资源"而"发财致富"。未能获得垂青的小厂,也梦想坐等大型车企扩张、异地建厂之时待价而沽,大赚一笔。

  在外行造车阵营当中,虽然其中不乏有成功者,但绝大多数浅尝辄止,奥克斯、格林科尔、波导、春兰、新飞、美的、五粮液等众多外行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那些昙花一现的车型,在外行们宣布全面退出汽车行业之后,还留下了零配件无人供应、售后维修服务无人承担的、令消费者头疼的"尾巴"。

  由于缺少汽车企业退出机制,造成了汽车行业"只进不出"、汽车产业遍地开花、小而不强的散、乱、弱、小的格局。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拥有1300多家各类车辆生产企业,其中汽车整车企业有171家、摩托车120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除了可以交易的"壳资源",还倒卖产品合格证牟利。

  说到底,是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壳资源"所带来的生产经营秩序失衡的问题,引起了主管部门的警觉。按规定注销生产资质,也免得有外行再生造车的冲动而加剧汽车行业的混乱局面。

  《通知》要求"建立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在《公告》管理中,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新建企业除外),要求其整改、尽快满足准入条件。特别公示期间,不受理有关企业的新产品申报。特别公示期满后,未申请准入条件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公告》,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等基本情况变更手续。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的生产企业视为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

  但在宏观经济不景气、车市走向下行通道之时,2年内实现"凤凰涅槃"和"咸鱼翻身"或恐"难于上青天"。

  汽车企业退出机制的建立,打破了"只进不出"的汽车生产资质终身制,壳资源不再是"香饽饽","玩不转"的企业将直接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彻底改变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散乱差现象。而外行们,面对壳资源的消失和产能过剩阴影下车市风险的趋大,造车的冲动也会得到抑制……

  本文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摘。

(责任编辑:刘岩)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