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以来,围绕着自主汽车在澳大利亚因车用石棉召回的问题,在国内似乎有被扩大化的迹象。其中,一方面外方用家常便饭的式的起诉,已经让国内业界似乎如坐针毡,这确实难有汽车大国处理事情的风范;另一方面,石棉问题的出现,系行业与国内保护不利有关,如果将这样的问题,也要强加于自主车身上,显然就会直接影响国内汽车"走出去"的信心。所以,针对车用石棉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过度之举,更说明了我们在汽车出口问题上,仍然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针对这一次在澳洲发生的自主车部分配件使用的石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积极的回应已经反映出自主汽车走出去的成熟心理以及较为及时的应对办法。这不仅反映在企业的积极召回、更体现在自主车企解决海外市场问题的时效方面,而国内所出现的声音,似乎并未看到,自主汽车在各个层面为进一步出口趟路能力,反而添油加醋的要把自主产品说的一无是处,可想而知这样的心态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同时,也从客观上凸显了国内与国外标准上的差异,这样一来,就更加折射出保护自主的诸多不利问题。
适应国际汽车市场为何不仅仅是车企
通过这一次,澳洲发生的国内自主汽车主动召回问题,按理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车企售后服务的一部分。可是,一经国内的理解与有意无意的渲染,一下子就变成了性质问题。无论是澳洲提出的要诉诸法律问题、还是有些观点将矛头直接对准自主品牌,都说明了国内在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问题上,的确是有着不小的欠缺!这些未做好调查与研究、就直接主观臆断的做法,除了会让外方偷着乐以外,几乎对自主汽车没有任何益处!况且,自主汽车现在面临的国际市场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代表国内汽车走出去的问题。所以,不妄自菲薄自主汽车,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问题。
在适应国际市场方面,自主汽车率先走进国际市场,绝不仅仅是他们的销售行为。更多的是为国内汽车整体参与和应对国际市场的先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维权习性以及中国汽车怎样适应的问题。像这一次,针对长城与奇瑞汽车的召回,本应该是很普通的知错就改方式,却在国内引起则那样那个的轩然大波似的,确实令人感到有些不解。如果我们的神经如此的经不起考验,以后这样的事情多了,国内又将怎么办呢?!所以,既然这两家企业已经积极地以召回举措摆平了石棉问题,那么,从呵护自主汽车的愿望考虑,就更应该多给自主车提提醒、少添枝加叶的进行渲染,这才是客观看待车用石棉事件的积极做法。
谁更该为自主汽车遭遇"石棉门"检讨
在这一次澳大利亚出现的车用石棉事件,尽管是出自自主汽车的表现,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标准不同给自主汽车造成的诸多无奈问题。其中,两个市场的标准不同,就给自主汽车带来了很大的认识问题。如澳大利亚是以海关条例(1956-4C),来处置这次自主汽车石棉事件的,这项法律规定,禁止石棉作为配件等进行市场销售的;而石棉在国内制造,却是很合法的问题,从我国国标《汽车制造定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12676-1999)》规定,对石棉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并未有绝对的限制。所以,有了这样法规层面的不同,想让自主汽车靠一己之力来适应国际市场,显然存在着很多意想不到的难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石棉事件,绝不是自主汽车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内汽车整体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问题。记得,在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发的时候,人们在检讨法规对企业的约束的时候才发现,国内所沿用的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乳品业法规。不要说能不能与国际接轨、就是对发展一天一个样国内市场显然也很不适应!所以,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更该检讨的应该是国内汽车的管理者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先将国内汽车走向国际的环境建立好、法规理顺好,我们的汽车发展才不至于处处遭到国际市场的瓶颈和阻力!
客观的讲,针对这一次自主汽车出现的标准不同而导致的受挫问题,警示的虽然是自主汽车出口问题上的表现,但却是给国内汽车界整体敲响了警钟。这是因为,要想与国际汽车市场接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与生产这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做好综合层面的知己知彼问题,只有这样,国内汽车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才会无障碍的深化!否则,处处受制于人,很可能就会不以国内的意志接踵到来,这恐怕才是对中国汽车最大的问题呢?!
(本文系供搜狐汽车的独家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