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钢板强度的差异外,大部分日系车在钢板厚度上也要略微更薄一些也是一个广泛的事实,因此其实际的强度差别恐怕比我们看到的钢板标号差距还要更大。可喜的是现在歌诗图和新奥德赛已经将980MPa运用于A柱结构中,我们也希望更多厂家能将自己最高强度的钢板运用在A、B柱等事关驾乘者生命保障的关键结构中,减少各种"断裂门"甚至"撕裂门"的发生。
另外我们来说说所谓的"高强度钢使用率"的问题。相信不少朋友对于之前某款日系车型宣传的"100%使用超高强度钢"会感到印象深刻,这主要是利用了JFS"日本钢铁联盟"所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的"概念游戏"。
JFS的标准中超过270MPa抗拉强度的车用热轧钢板对应的国际通行标准为340MPa至430MPa之间,其对应的国际标准的强度达到"高强度钢板"级别,但JFS所标定这种钢板屈服强度最低只有110MPa,相比国际通行标准中屈服强度超过210MPa的"高强度钢"的标准,仅有50%略多一些。因此即便是普通钢板其屈服强度都可以轻易超越110MPa,如果按照此种方法换算自然所有钢板都属于"高强度钢"的行列,但实际强度却可能相差甚远。
事实上,即便是奔驰S级或宝马7系这样身价不菲的豪华轿车也不可能100%使用真正的高强度钢板制造,因为车身并非所有金属部位都是受力原件(例如:车身外壳),全部使用高强度钢制造会导致成本的无谓升高并且增加车辆制造的成型工艺难度。
毕竟由于设计理念的差异,日系车更多的是考虑在Euro NCAP、IIHS、JNCAP等安全测试的"考试"里获得最好成绩,而欧美系则会有较大的设计权重用于提高车辆在实际交通撞击中的保护能力,因此两者实际的安全设计余量有很大差别。这就好比两个一起念书的学生,一个是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但不具有特别强的实际能力,另一个则是更注重实际能力但考试成绩差一些。
所有汽车厂商都深知"安全"对于消费者购车影响的极端重要性,厂家加入"钢板强度大战"也是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本无可厚非却对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没有毫无帮助。毕竟对于这个纯粹的数字游戏,使用抗拉强度作为标准而不断刷新的记录,对于提升车辆的实际安全性并不会有巨大的贡献。
汽车碰撞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内容,只有汽车厂商着手改善最高强度钢的使用部位和使用量才是提高其碰撞安全性的最有效方法,除此之外车身的结构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消费者和厂家都能用理性眼光看待汽车安全性的中的各项指标后,一切"浮云"才会归于隐退,汽车的安全性能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