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重心东移,势必对本土制造业形成相当压力。
产能转进 加速中国车市竞争
两则新闻引发了业界集中关注,其一:英菲尼迪汽车日前透露,将逐步削减在日本的生产,把产能从日本转移至中国和北美地区;其二:继耐克之后,阿迪达斯也将关闭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迁移至越南生产。尤其是第二条新闻,一度引发对中国制造业地位削弱的担忧。
实际上,无论是英菲尼迪转入,还是阿迪达斯迁出,反映出的中国相关产业“大转移和大转型”信号,正是市场经济和产业周期性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英菲尼迪完全放弃日本,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中国,进一步凸显中国汽车在全球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产能应时转移
消息最初从日本媒体传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菲尼迪在豪车市场的占有率,英菲尼迪准备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最大单一市场实现英菲尼迪车型的当地生产,进而日本本土生产英菲尼迪汽车的任务将逐渐停止。
在此之前,今年5月份,英菲尼迪在华投产项目正式启动,将在襄阳建设工厂,先期投产两款车型。据了解,目前英菲尼迪旗下在售车型中5/6均产自日本本土工厂,只有JX车型产自美国。
对于英菲尼迪产能转移,英菲尼迪中国公关总监葛然认为,这是英菲尼迪向着国际一流高档车品牌目标发展的适应性调整。
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英菲尼迪全球最大的市场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而现在生产基本只是在日本本土工厂进行,将产能转移至销售市场现地进行,一方面可使得车型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厂商在战略上更容易进行适时地调整,此外,还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因此将产能转移至中国,也就显得势在必行。
无独有偶,根据外电报道,通用汽车将于2015年在韩国停止雪佛兰科鲁兹的生产工作,不再在该基地投产下一代科鲁兹,而是转交中国生产。
虽然消息还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市场人士分析,作为通用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市场的权重更加显著,通用调配全球资源,将更多产能以及发展重心放至中国,并不令人意外。
中国权重更显
不仅是英菲尼迪和通用,今年以来,跨国汽车公司特别是高档车品牌对中国的青睐程度不断增加。5月,英菲尼迪落户襄阳;6月,宝马在沈阳20万辆整车产能与20万套最新发动机产能建成投产;10月,捷豹路虎与奇瑞牵手决定本地化生产;同期,沃尔沃国产化项目进入尾声。
高档车产能向中国转移,实际上正是目前国内消费升级、产业调整的一个缩影。“虽然整个豪华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但仍远远超过乘用车市场平均增幅,越来越多的豪华车品牌将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一位业内人士判断认为。
特别是奥迪、奔驰、宝马这3个最早实现国产化的豪华车品牌,他们已成为本地化生产的最大受益者。根据企业官方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宝马累计在华销售同比增长26.4%;奔驰累计在华同比增长5.5%;奥迪累计在华同比增长31.2%。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挽救德国汽车业陷入欧债危机泥潭的救世主,更间接拉了德国经济一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