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刚才我们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汽车周刊主编张耀东,搜狐汽车事业部新闻中心总监王秋凤一起分析了这些新品牌的性质,和推出新品牌的目的。看到了第一时间短信平台,搜狐微博、坛子里大家所表示出来的态度。
第一,消费者关注的是车型本身,品牌到底是什么,最关注的就是看你要卖给我们什么。
第二,有一些朋友问了具体的问题。如果产品跟原来一样,价格会不会便宜,如果便宜的话,还可以考虑。
那么在刚刚关注了上述众多的品牌之后,我们再来聊一个品牌,它的名字叫观致。观致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由奇瑞和国际产业控股公司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的一个新的品牌,在上周刚刚开了品牌发布会。
借着刚才短信平台上那位朋友的观点说,你现有的品牌还没有做强做大,你为什么要去做一个新的品牌?
张耀东:我觉得观致这个品牌是一个全新公司、全新团队,一个新项目的新品牌,应该就是一张白纸。对于奇瑞来讲,是奇瑞发展到十年多遇到发展瓶颈以后,对它来说是一个新尝试,相当于奇瑞是一个大树,它又长出一个枝来。跟奇瑞是一家,但是又不是一回事,它应该算是一个合资企业。
梁洪:据我了解,它的多品牌战略没有那么成功,现在又搞了一个品牌。你看好吗?
张耀东:我打了很大的问号。因为现在这个模型,它的外方合资伙伴是一个产业投资基金,也不是一个专业的汽车企业,他是组织一个团队在国际上买技术、买人员,这种模型在其他领域是有的。设计研发我们可以外包,更多的把中国做成一个生产基地面向全球生产。这种在快销领域、消费电子领域在全球是很多见的。在汽车领域,品牌依存度高,产品接受率很长的情况下,这种模型能不能走得通,我是打很大的问号的。
王秋凤:这其实就是之前的奇瑞量子,它把名字改了,可能也是为了从名字上脱离一些关系。把旧的印象去掉。从刚才耀东说它是一个合资企业,但是实际上他们当时说的还是定位是自主品牌。因为量子那边还是以投资者的身份。
梁洪:等于奇瑞拿了一大笔钱又玩了一个新品牌。
张耀东:以色列投资在里面占50%的股权。什么叫合资企业?是有中外双方股东的。不管他生产什么,他毕竟是有中外双方股东的合资企业。
王秋凤:企业是合资企业,品牌定位还是自主这一块。所以他自己的口号是叫,源于中国,立足世界。从我们这里理解。第一,它是奇瑞的一个新的尝试,或者是奇瑞无数个尝试中的又一枝。企业已经用了四年的时间了,未来的发展也不太好说。但是目前来说,它这四年从一张白纸到现在,得出来的最大的一个经验就是他熟悉了整个汽车从零开始到现在架子、结构搭起来这样一个流程,或者用了四年的时间,也花了一部分金钱来熟悉了一个流程。这是十年前我们做的事,现在又开始做。当然也得看他后期资金是否有实力去做。第二,确实这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市场接纳度有多高还不一定。之前包括理念、启程,这些都还是多少有点一衣带水,我跟消费者介绍的时候,还可以说那款车有多少改进。但是这个就是完全是新的,而且是在国外。国外现在做品牌,很多汽车的品牌是做广告的,真正做广告的都是经销商做促销广告。因为在欧洲那么多年,大家对车的品牌已经有根深蒂固的概念了,通用是什么特色、大众是什么特色大家都知道了。
梁洪:恰恰是因为中国现在处于这样的市场阶段,很多人都希望再做一把新的尝试,不同品牌有自己不同的DNA基因。我们也特意采访到了观致汽车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郭谦,我们来听一下郭总的信心发展有多大?
郭谦:经过四年的准备以后,观致汽车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亮相。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字叫观致汽车。作为一个新的企业、新的事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还有什么生存空间,凭什么你这个汽车还能够挑战新的空间?如果你能够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发展,把握用户的需求,能够创造出有个性的产品。一个新的企业也永远是有机会的。把握机会也要靠一个企业技术的实力。作为一个新的企业,怎么样能够整合起一套体系,必要的资源来支持这样一个新的想法的实现。我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全球各种资源的调查,最后我们组成了这样一个体系。就是基于中国20年汽车工业建设的结果,我们在中国有很多汽车制造的经验,有很多成熟零部件的供应。同时,我们有欧洲最有实力的汽车设计公司马克纳公司作为我们开发的依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支自己强有力的技术领导的团队。也是在过去四年中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建设,我们开始向一个新的目标迈进。中国的汽车产品要达到国际水平,是我们这个企业的目标。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长久的希望和努力。今天,我们可以自信的讲,我们最终可以做出一部车,这部这可以直接在国际市场上和其他国际水平的产品进行比较。我们第一款产品将直接按照欧洲标准进行设计,我们第一款产品也将出口到欧洲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产品开发、销售、售后服务所有环节都将按照国际标准来执行。
梁洪:人家不仅要把这个车子造出来,还要直接卖到欧洲去。这是信心慢慢。我们通过刚才和大家一起来,2011年出现在中国车市的这么多的新品牌。不管是新瓶装了老酒,还是为了面子工程,还是真正抢占中国市场的份额。我们都想问,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吗?这些品牌的诞生速度和节奏是不是有点太快了?这些品牌的汽车消费者认帐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