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2012中国本土车企研发调查—走进上汽

上海汽车:第2代产品投放启幕 建百年老店

2012年04月13日17:01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品牌塑造需要过程,是上汽乘用车目前最大挑战

  黄可基:如何让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客户能够认可我们这个品牌,可能是要有一个过程。我觉得现在面临我们挑战,就是打品牌,品牌塑造的过程,难度在这个上面。刚才讲的制造、研发和营销,这三块里面,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这几款车,基本上都是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该来说自己的产品。我想我们这三块,制造上面我认为跟合资品牌,目前为什么讲合资品牌,我认为合资品牌就是国外的自主品牌,因为在国内的话,这些所有的大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国内竞争,所以中国的汽车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差不了多少,所以合资品牌代表着国外汽车行业最强的实力。我认为在制造上面我们不会比任何一个国内的合资企业差的,在营销上面,我们还需要一个品牌的塑造过程,这里面是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特别是质量,这个质量是广义上的,包括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等这一方面的塑造过程。这些铸造品牌过程,也是对我们的制造,对我们的研发所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临港将形成30万辆产能,工厂力求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模块化

  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工厂,工厂目前来说一共从08年9月19号第一辆荣威550下线开始,我们基本在这个月,在4月中旬,临港工厂第30万辆车就下线了。那么今年临港工厂将会有十款车,在临港工厂投入生产,批量生产,第一款就是BP31,在4月11号,在上海上市,批量生产这是4月份。然后在6月份,我们有一个550的MC,就是用DCT的这种一个大的改型车。在10月份我们会有一个电动车,我们叫EP11,现在名字还没有,纯电动的,大家可以看到,批量生产。今年我们准备做一千辆,我们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在今年年底12月份有一个强混的,就是Plug—in这样的车,在临港工厂来说,一年有四个车型同时揽取。当时在通用的时候做很难想象的,因为外国人讲一年一般来说一个车,最多不能两个,多的话,整个工厂承受不了,不单单承受不了,而且还有一个最后支持他的体系,因为整个研发、质保等等这种体系支撑它的力量不够的。我们今年临港有三四个,在南京AP12,这个车也看到了,就是MG5,还有一个W5,两个。从资源上来说,我们乘用车在2012年,我们要支持这么六个车型,实际上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我还在想,从MG5跟950这两辆车揽取的成功来看,应该说我们整个系统还是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这个结果来看。我们觉得从结果我们再来看我们这个系统,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我们现在乘用车自主品牌,无论从研发也好,从制造也好,应该说一步一步的应该走向成熟。

  临港工厂目前面积120万平方米,现在大概用了一半,也是给后面留下一个发展空间。目前有四大工艺和一个发动机厂,到2016年至2017年,我们准备形成三十万辆的能力,目前临港工厂投了25亿,后面可能还有38亿的投入,主要的投入是在发动机。我们现在觉得从我们现在整个的产品研发的角度来说,发动机可能还是我们一个短项,这个发动机上面要下一点功夫的,我觉得差距可能也在发动机上面。在动力总成上,动力系统上面。

  从外形造型上面,我们应该是很好,我自己几部车,还是非常漂亮的,但是动力总成上面,我们在这个上面无论从研发方面,在制造方面我们都会有比较大的投入。也就是说在临港我们将有一个大发动机投入,还有SGE发动机的投入,有两个,这里面38亿大概有26亿是投在发动机上面。

  从工厂的规划、制造上面,当时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做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模块化。能制造出高质量,使用户满意的高质量的产品。这几句话里面,我想有这样的想法,第一个我们讲精益化,这个概念最早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大众后面的时候就开始讲了,一到了上海通用以后,他们非常强调这个事情。当时美国通用为了学习日本的那一套精益生产,当时大众我们一人发了一本书,叫做《改变世界的机器》,那时候就学这个东西。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虽然那时候看上去不是非常懂,因为我们还不到那个阶段,不是非常懂,那时候开始接受这个概念。后面到了通用以后,美国人老是说,我后面问过日本人,我说你们精益生产这些东西,他说他们好象没有刻意的去总结这个东西。美国人去总结的,那时候在卢比的时候搞了这么一个工厂,我到那里去学习,通用这帮中国的人全部弄到那个地方去学日本的,他说日本的合资企业,在那个地方美国人开始总结标准化,把他们那一套东西上升到理论化,成为一个系统。当时我们那时候就学,就到那个地方学的。我觉得简单来说,我觉得中国两个字用得蛮好的,精,我可以认为精致、精细,主要应该体现在产品跟质量上,但是也要体现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上。益,就是体现在成本跟效率上,当时我们跟工人们也是这样讲的,有时候他们也不是很清楚,我们讲就是这样子,成本跟质量,实际上是企业追求的核心,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以我们在整个工艺设计过程中间,在整个制造设计过程中间,整个系统在运作过程中间,要贯彻这样子的原则。我个人觉得这个思想实际上从研发开始,就要注重这样子的思想。否则一个车,好造不好造,差别大得狠,你搞出一个车来,有些你只要搞好以后,你后面要改很难很难。有些车就很好造,有些车就很难造。所以你在后面你再想降成本这个也是有限的。这个理念,在我们搞自主品牌的初期的时候,我们从研发开始,当时我们就一直就是说从那个时候我们就要注重灌输这样的理念,或者实施这样的理念

  第二个就是柔性,我认为柔性,那时候在大企业里面也有,但是它的要求跟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是从一个工厂,从小慢慢慢慢在发展,在成长的过程。所以成长的过程非常需要柔性,因为我们第一批量小,这个车型不少,我们现在车型很多,但是每个车型都做不到像通用大众那种,他现在不需要,一个产品做起来做几百几千的。我们那个车型很小,而且变化很大,一下要,一下又不要。这时候你如果按照大众通用的那种模式,这么刚性的话,它调不过头来的,浪费会极大这个系统。所以我们当时要非常的柔软,也就是跟着贴近市场,市场的变化,我怎么样有这样一个系统,能够支持它今天说要就要,明天说不要就不要了。我们在通用的时候抱怨很大,通用也好,大众也好,你们怎么搞的,三个月,几个月材料,要不然就是库存压库。我们在建系统的时候,非常注意这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前年有一次在南京的时候,到夏天的时候,用电紧张,突然南京市要强行拉电,就是没有电,就拉掉了。那时候我们工厂里面跟市里面协调了几次,都不行,就说你这个地方要拉电,那时候产量又很紧张。我们就说能不能把白天上班转到晚上去,半夜上班。这个系统的掉头,实际上也是对我们这个系统的考验。我们用了大概21个小时,就把整个系统全部调过来了。把白天上班变成晚上上班,全晚上上班。而产量没有受影响。我讲这样一个例子,说明我们这个系统非常柔性,没有这个柔性的话,你说供应商怎么办,仓库怎么办,因为你一掉头,所有的人都要跟你调,整个供应链都要跟你掉头,往往有时候调不过来的。当然现在临港工厂,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三个平台,大概有四十几个品种,各种各样的。我说大大小小的品种在里面运作。从效率角度来说,肯定不如大规模生产,上海大众通用效率那么高,一个车冲压好了,一个模放上去,咣噹,就冲。我们这不行,出几个要换一个,出几个你要换一个,这个都需要有时间。但是这种柔性能够支持我们对目前市场的支持,也就是市场能够跟着你走,你能卖多少,我就按照你的需求能够给你提供多少,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的个人体会,不是大量的,大规模制造难做,它有它的难度,小规模生产更难。特别是我那时候,我在南京那时候刚刚开始,只做千把辆,一个月只做一两千台车,那真难做啊。所以这个一千台车,质量控制整整所有的都有问题。现在这个车有批量的,有大量的,有小量的,有好卖的,不好卖的,这个怎么样搞,这个实际上对我们系统的考验。我们到目前来说,按照这种流程能够支撑市场,我觉得这个也是体现了我们制造方面的实力。还有一个就是模块化,现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是叫做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也就是说在规划的时候,我们是看五年十年,就把这个东西想好了,做什么。然后每一块都是,工厂是如此,车间也是如此。我们想好了以后,一步一步走,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什么,我们这样做有些情况下面可能会发挥多一点,但是从长远,从一段时间来看,这个效益是最好的,效益是最高的。因为目前现在这种汽车市场,这种高度竞争的市场,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有这样子的能力,叫做模块化

  还有一个就是敏捷化,就是对市场的响应跟支持。我刚刚讲到的精益化,柔性、模块、敏捷,具体可能一开始是体现在制造系统,制造上面。但是最终逐渐逐渐的体现在整个我们造车系统,整个系统过程中间。你可以从研发,也可以从营销方面看到这些理念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我们里面这个体系方面有一个最核心的GVDP开发流程。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流程,但是这个流程实际上贯穿了我们整个造车过程,我们把一件周期很长,投入很大,资源要求很高这样一件事情,把它分成一段一段的,我们叫做GVDP八步,目前是八个法,把它分成一段一段的。每个阶段设立出阶段性的目标,每个阶段我们有交付,每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阶段性目标达到了,那么你后面的目标保障就有了,而且特别是你漏掉东西的时候,这里实际上在这个体系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标准化过程,很多东西逐渐标准化了。我们一步一步花三五年时间,搞一个产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大量的纸流程。质保、研发、制造这些体系流程,这些体系当时我记得我到南京的时候,原来还不太清楚,刚刚复制的时候,我们一下子第一批拿了106个体系,拿过去。拿过去搞这个东西搞了半天,大家逐渐逐渐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纪栋)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