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大多数汽车企业来说,北汽虽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在自主品牌建设上却起步较晚。
如何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集成创新,打造强势的自主力量,一直是徐和谊多年来努力探索的方向。
现在,徐和谊已经明确了北汽自主的大方向。如果说2012年3月19日北汽E系列车型的上市仅是北汽自主创新成果的牛刀小试,那么随着北汽高端车型C70G未来九月底下线,徐和谊把北汽集团下辖各股优势资源重新整合成的自主品牌“混编纵队”-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跃升为国内自主力量中的一支劲旅。这支“混编纵队”在徐和谊的带领下,正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切入,奋力走出一条坚持从全产业链打造自主品牌,包含微车、小型车、中高级轿车的产品线齐全的自主创新之路。
八年构筑“混编纵队”2002年,徐和谊离开政府部门,出任北汽集团副董事长兼北京现代董事长。此后,他率领重圆轿车梦的北汽人在杂草丛生的荒地上将一个停产闲置的企业资产,盘整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工厂。接下来的三年里,北京现代生产销售43万辆汽车,在业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现代速度”。
全面掌舵北汽后,徐和谊提出了“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城式发展”的战略构想,将集团资源进行整合,先后建立了研发平台、整车平台、零部件平台,服务贸易平台等。2009年,北汽成功收购了萨博相关知识产权,并迅速完成了对萨博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为北汽日后的高端自主品牌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方资源已经具备,早期徐和谊心中勾勒的自主品牌“混编纵队”已初具规模。
2010年,注定是北汽集团和徐和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北汽股份正式挂牌成立。 大平台成就“自主梦”北汽股份被明确定位于“北汽集团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大平台”,旗下不仅有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南方微车生产基地,人才济济的汽车工程研究院、技术在国内领先的动力总成基地,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还有创造了“现代速度“的北京现代。北汽股份的成立旨在着力自主品牌的创新与发展,实现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并驾齐驱。
根据规划,北汽股份将以基于萨博技术的自主品牌轿车和越野车为龙头,发展成为乘用车产品线齐全、产业链完整、企业结构和布局合理、管理高效、赢利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公司。
八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对于从零做起的徐和谊,这八个春秋被寄予了太多的梦想与奋斗。自主品牌的构建,自主技术创新思路的贯彻与坚持,合资品牌的持续发展与扩大,一个底气十足、冲劲十足,技术实力雄厚的“混编纵队”终于跃然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北京汽车自此开始了乘用车产品从“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的重大跨越。
北汽股份底气十足倚靠北京,抢滩湖南、重庆、广州等地,着力打造乘用车生产基地,北汽股份所具有的战略清晰、速度明显、结构完整、文化包容的特点,成为该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雄浑动力。
据了解,北汽股份内部人士这样描述现在的状态:“我们是中国最早自主生产越野车的老牌企业,一直享有‘越野世家’的称号;我们工程研究院的专利申报是同行业的2倍;我们在新能源车领域,完全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我们拥有业内最具技术实力的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我们的株洲基地被业内称为‘微车摇篮’;‘现代速度’一直被业内传颂,并仍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是自我发展过程中,构筑的竞争实力,也是我们在市场上搏杀的底气。”
除了各个平台的强势发展,与博世公司合作开发CVT变速器技术以及收购萨博相关核心技术,对其发动机、底盘等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转化等,让强势突进的这支战略团队更具实力。除了拥有萨博品牌的优质技术资源之外,北汽股份“合资反哺自主”的发展方式也让其更为迅速地接近世界最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而应用了这些技术的“北京牌”汽车,在市场上成为被业内、媒体和消费者争相追捧的明星产品。
按照北汽的市场战略,未来到“十二五”末期,北汽规划产能要达到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销
90万辆。为发展自主品牌而勾勒出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徐和谊和他的自主品牌乘用车“混编纵队”已经踏上了向着目标前进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