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记忆》汇总

汽车记忆第15期:饶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13年03月31日12:56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郑焕明(原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

  饶斌同志对北京汽车也很关心,不管是对北汽还是对北二汽都一样,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在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谈判以及后来经营中的一些故事。

  饶斌同志和当时北京市的副市长联合签发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编者注:以下简称“北京吉普”)合资经营的报告,这个报告送到了国务院余秋里副总理的手中,经研究余副总理原则同意,后又由李先念同志、王震同志、谷牧同志等共六位国务院领导审批,最终邓小平同志在国务会议上表示同意。这样北京吉普才算正式立项。饶斌同志是我们合资企业的拓荒者和开拓者。

  饶斌同志在吉普公司的立项、谈判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对它十分关心。他首先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来,合资企业要通过合资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开发新产品,出口创汇达到外资平衡。这些想法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现在回过头来看都具有很高的战略高度。

  在新产品方面,当时美国汽车公司的股权是31.35%,中方是68.65%。而在美方31.35%的股份中,其中50%是技术股。这50%的技术股要靠技术来体现,并且是要在北京汽车中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技术。当时合资企业还有一个说法叫“南企北卖”,南是指合资企业,北是指母体,饶斌同志明确提出了老厂和合资企业之间的十大关系。在这十大关系的指导下,合资企业,特别是中方根据饶部长的要求,在引进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汽先后用了三天的时间在底特律和美国人谈引进技术的问题,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美国人不愿意给我们,但我们就是要把技术拿过来。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要设立自主企业的研发中心,并引进美国的汽车发动机。同时,为了达到引进技术的目的需要派一批人到美国去培训,然后把美方的技术逐步在合资企业体现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时北京吉普之所以提出合资,就是因为一机部汽车局和总后车船部两家联合向北汽下达了开发二代越野车的要求。当时我是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开发出的二代越野车取代北京212,我们把这个产品拿来,作为合资企业消化吸收外方技术并且开花结果的产品。谈判结果最终落实为协议,双方在1983年5月5号在人民大会堂签约。

  这份合同签了以后,就要按照合同协议达成的共识开始引进技术。在这个时候,饶斌同志又进一步提出来,合资企业的要务就是要开发第二代越野——BJ213。到了1985年的8月23号,合资合同签约三个月之后,饶斌同志到厂里去听取汇报,询问具体情况,最后要求我们三年内推出新车。当时的合同规定是五年生产出新产品,但饶斌同志坚持要三年拿出二代车来,他说:“看你这个合资企业搞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出了多少车,也不是看你赚了多少钱,而是看你什么时间出新车”。当时参加汇报的还有北京市的副市长张鹏,张鹏同志在会上听了饶斌同志的讲话后表示非常赞成,他进一步提出来一年亏损二年持平三年赚钱的方针。此后我们就按照这个要求去运行了。

  后来北京吉普的中方人员拿出了BJ213的模型车,美国人一看提出一百多个问题,千方百计说你这个产品不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个别同志就看上了美国刚刚上市不久的切诺基,希望把这个车直接引进到合资企业。这在当时引发了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说应该按照合资企业确定的方针,按照合资的初衷开发自己的二代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样产品来的更快,引进了就可以完成任务了。由于内部观点不统一,向国务院领导汇报的时候,个别同志单独进行了这个项目的汇报,领导给予了批准。等到跟饶斌同志汇报的时候,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是毕竟上面的领导已经点头了,饶斌同志也没有办法。

  同意引进切诺基之后,美国人提出一个新的要求:五年时间内要生产四万辆切诺基,总经济规模达到七亿八千万元。现在听这是一个小数目,但当时七亿八千万我们国家真拿不出来,没这么多外汇。有同志不同意这件事,但美国方面已经把许多切诺基的配套件运过来了,矛盾一下子就尖锐了。美国单方面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说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不行,这个新闻震惊了世界,把高层的领导都惊动了。胡耀邦同志、赵紫阳同志纷纷批准了这个项目,要求顾全大局把这件事干好。最终北汽组成了一个临时谈判小组,赴美国经过五天五夜谈判,最终达成五年生产一万辆切诺基的协议。就这样北汽集中力量生产切诺基,二代车没有再开发。后来始作俑者也感慨到,当时是患了技术饥饿症。这样一来我们的合资企业就走偏了,本来要开发二代越野车,结果弄成了一个外国汽车,初衷改变了。如果按照当时饶斌同志所要求的,我们集中力量开发二代车,也许北京吉普今天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我们也不至于为了引进技术而不能自主开发。

  饶斌同志在这些问题上是高瞻远瞩的。他在在过去50年荒芜的基础上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他在北京吉普出现问题的时候高瞻远瞩提出他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按照他的意见做,现在感到很遗憾。

  (本文根据纪念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追思会暨研讨会上发言整理,编辑:陈钇帆 崔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责任编辑:崔娜)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