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田: 智能交通是理想目标,实现需要过程
梁洪:我们也在节目中遇到类似这样的话题探讨,大家觉得挺简单一个事儿,你就装一个标志,甚至装一个红绿灯问题不就解决了,怎么就那么难?您怎么看?
董宝田: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涉及到整个信号控制系统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基于静态系统,未来应该是成片、联网的,互相协调。目前来说,我们北京市有些这样的系统,但是由于系统接口不一样,系统之间接口不一样,导致联不上网。另外要联网,要检测路面各个方向车流量,监测的时候,它是通过地面线圈来监测的,但是地面线圈经常损害,流量数据上不来,就影响到上面数据控制。所以这是从大的方面,这方面未来应该发展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比如现在一个是联网,各个路口都在联网,现在网络条件很成熟了,另外把主干道和支路分开,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加以不同的影响参数。再一个用现在的视频控制技术特别成熟,抓拍一些东西特别成熟。这个可以用到车流量的监测,相对以前是警察在路上指挥,如果把这个智能化,通过视频智能化以后,相当于警察人工指挥,他看到哪个车流量大,可以时时进行指挥。将来如果把视频和这个技术,和地面线圈信息融合,融合以后把这个信息提取以后到智能交通控制系统里面去,再加上联网这个控制系统,把主干道分开,和次要的干道分开,这样的话保证主道永远是畅通的,堵就堵在次要的道上,否则现在一旦堵是主次都堵了,导致拥堵范围越来越大,这是宏观的。
微观的控制上,就需要具体解决。因为和当时交通量有关。它所在的路口,可能左拐弯量就大,就需要加一个路灯,或者一个左拐弯道,如果加了这个,就把这个排泄掉了,如果不加,都压到这个道上肯定拥堵了。如果刚才说的那个,用智能方式解决就行了,这边流量大,多配一点时就解决完了。否则的话静态配时,流量大了就不适合他这儿了。如果具体路口具体解决,一个路口去解决,但是没那么大人力,需要交通专家勘测,流量是变化的,过两天可能没了,假如说少的话,你又觉得这个设置不合理,这么少还给它弄一个专道。
梁洪:智能交通为什么叫“智能”交通,就是因为“充满了智慧”,是聪明管理方式,不是一个路口一个路口派人去管。我们已经进入2012年,在今年北京城市的交通管理,道路智能化管理,从您的观测和了解上来看能否有一些进步,如果进步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刚才讲的那些听起来都欢欣鼓舞的,但是总觉得这个是不是离我们有点远,什么时候北京会这样,您觉得2012年北京会有这样的进步吗?
董宝田:我刚才说的那么多可能一下达不到,也是我们理想的奋斗目标吧。前面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课题,我让博士生做了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基于视频的控制模型,下一步做演示弄一个视频监测的东西,前面弄个基于视频人流监测,如果用到车流监测问题不大,因为研究嘛,总是要超前很多的。目前来说,可以做一下实施一下改进,当然北京市现在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去年出台了好多措施。比如停车收费,今年又是停车场建设,集中在停车场建设。另外主要是轨道交通,北京市重点放在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上面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