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方式青出于蓝
简单的重复无法真正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谁也不会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捞足了钱的美国,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被一个来自东方的战败国打得头破血流。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和德国同是战败国,但战争没有在日本本土进行,汽车工厂没像德国等欧洲国家那样遭到毁灭性破坏。然而,由于生产过剩,购买力下降,丰田汽车公司已经变成置身于贫民窟里的汽车工厂。1949年,公司负债已达十亿日元,情况极其糟糕。就在日本的经济生产开始出现停滞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作为侵朝美军的后方基地,日本接到大批特需订货单。库存一下售空,生产迅速上升。这个“从天而降的大繁荣”为日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把日本的汽车业从濒死状态拯救了过来。
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报道说:“就汽车而言,日本的汽车工业由于战争而濒于毁灭,如今又由于战争而苏生过来。颇具意味的是,这第二次机会完全是美国提供的,美国极有可能为这次无意的友好而感到苦恼,因为不久的将来,美国可能会因此招来报应。”
朝鲜战争帮助日本汽车业暂时脱离了困境,但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等到进口外国汽车不受限制的时候,欧美各国的汽车仍会一拥而入,跑遍日本列岛的街头巷尾。
丰田喜一郎意识到,单凭日本目前拥有的技术,还很难大规模地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要在战后继续生存,必须学习美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
丰田英二,工程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接班人。1950年夏天,这位公司最年轻的董事,对福特的鲁奇厂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这是丰田家族的第二次访问。21年前,丰田英二的叔叔丰田喜一郎就曾访问过福特。回到日本后,丰田喜一郎将父亲经营的纺织机厂变成了丰田汽车公司。而这次考察,丰田英二带着一份更为重要的使命。
鲁奇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制造厂。当丰田英二抵达美国的时候,正巧亨利二世正大行改革,生产和销售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丰田英二对这个庞大企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了审慎的考察。
回到日本后,他对公司提交了一份这样的报告:“福特的工厂每天能够生产8000辆汽车,而丰田的工厂每天只能生产40辆。光从规模来讲,这两家公司实在是蚂蚁和大象的对决。我以为,这种大规模的‘福特生产线’是值得丰田效法的方面之一。但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些改进的可能。”
“在日本的工作体系中,工人是终身制的,而装配线批量生产的原则之一就是工人是没有技术的。汽车需求量上升时,你需要生产更多辆车,于是你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而需求量下降时你也可以开除这些工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尔•鲁斯这样解释。
不仅雇佣制度大相径庭,丰田英二觉得,大规模生产方式也并不适合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日本:批量化生产在汽车组装的过程中允许一定量的缺陷存在,然而精益化生产不接受这些。我们想让产品第一次就很完美,所以当装配线上的工人看到有问题时,他们应该停下生产线。
缺陷和浪费被及时消灭在每一个岗位,此时的工人不再是机械化操作的机器。用一半的人力资源,一半的开发周期,一半的制造空间,四分之一的库存条件,生产出三倍质量的产品。丰田生产方式开创了制造业的又一个新时代,汽车工业再度改变了世界。
从此之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今天它被称作丰田生产方式,也叫精益生产方式。它将成为今天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也将重新改写世界大国的格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