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刚才从一个细节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国家在汽车生产和制造的标准线上一直以来就有人诟病说我们的标准制订的比较低,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我们也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整车的安全标准可查的最近的也是2000年,2000年公布整车安全标准,一段时间又陆续跟进了一些细节,但是整车标准是2000年12年前了。最近我们看到了最新的消息,中消协起草了一个文本叫做《汽车安全服务规范》,明确指出消费者有知情权要了解汽车的真实情况,对于可能危及人身财权安全的汽车产品,汽车经营者应向消费者做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开展汽车消费安全性的教育。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就要和直播间的三位嘉宾一起探讨探讨,中国目前的汽车安全生产标准制订到底怎么样,是不是我们谈到的期许新的标准用到新的汽车生产标准当中?
对于今天所探讨的核心话题正在听我们节目的听众大家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和网络来和我们进行互动,您认为面临这样突发危险的时候怎样的配置与安全操控您认为是能够真真正正帮到我们?移动联通担心HD加上您留言的内容发到10621039。刚才和7.21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件事情开始聊起关注到安全方面的话题,最核心的一点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永远只有安全的人没有最安全的车,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我们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汽车安全可不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重大的自然灾害给我们有一些提示和提醒,在未来的汽车生产角度包括我们的经销商在卖车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尽可能多的帮助到我们的消费者。
0142:开窗不如开门更有效。有车在断电同时门锁死的情况下可以在车里有一个手动联系操作模式开门,这个功能就很好。类似这样的一些配置就应该强行安装在所有的车上。
6329:手动的东西永远比电子的东西好使靠谱,在关键的时刻如果所有车型都像刚才嘉宾讲的采取双模式那就是上了双保险。
网友:一贯不喜欢目前汽车所谓的高配,其实这些高配更多的是舒适性的享受型的基本都是没什么用的,更多的是厂家赚钱的一个噱头,应该更多的来关注一下真正的安全配置。
主持人:请三位嘉宾分享一下目前中国的汽车安全生产的标准到底在一个什么水平线上?
张金换:关于汽车标准从国际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欧洲和美国代表两大汽车安全体系,欧洲和美国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最早60年代开始制订相关的汽车安全法规,中国现在的法规实际到去年年底2011年年底汽车强制性安全法规已经有110项,真正整车安全碰撞的法规是从1998年开始制订的。我也是汽车标准委员,很多汽车标准包括整车碰撞、侧撞、尾撞参与制订起草的过程。98年开始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2000年开始正式制订,03年上升为国标,06年制订了侧撞和尾撞的法规。在这些碰撞法规的情况下,这些法规的制订对于推动中国汽车整个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目前的法规情况来看,中国制订这些法规是跟国外法规同步走。现在的法规体系都是沿用欧洲的法规,因为中国汽车销售包括采取的是认证制度,欧洲也是,所以都是按照欧洲ECE的法规体系,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中国汽车安全法规跟国外在同一个水平上,并不落后。
主持人:看到详细对比的时候发现,例如ESP车身稳定系统,德国一些欧洲国家是强制标准,所有车必须安装,在中国类似这样的东西只在某些车的高配或者是价格比较高的车上才有。在核心的安全配置上,实际我们的标准还是有一些不同,当然这也和目前整个汽车生产的水平是有关系的。
刘鸿仓:汽车配置应偏向安全性
刘鸿仓:可能跟水平有关,还有一部分跟市场上消费者关注的点可能有关系,在中国相对来说汽车的初级市场上可能大家更关注的是说起来好听的真正能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我们很多偏向所谓的豪华和舒适性,安全性的配置有时候少一些。厂家做车的也是一个生意,肯定要控制成本,这边多了那边少,除非买最高配,既有安全又有舒适性,不能权衡的时候,有些东西会被忽略。有时候会发现,比如国内市场有一些包括以前有的水货车,那些配置跟中国的规格完全不一样,更多的偏向安全性的东西,包括轮胎的性能,比如胎压监测这方面比较全一些。
张耀东:汽车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一步步来的,厂家生产什么样的车很多时候实际是消费者喜欢,很多消费者没有太多的汽车安全意识。
主持人:所以有人说什么样的市场培养什么样的厂家也有一定的道理。
张耀东:厂家的责任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更灵活的方案,国外欧洲买车的时候是一个菜单式的,需要什么东西加进去,这一点厂家固化,做成几大系列,把最大利润点和最大吸引点结合在一起来卖,形成的利润和吸引点的统一,这是一个销售手段。这个慢慢随着汽车大家对于第二辆车第三辆车进入家庭之后,大家对汽车有一个综合认识之后慢慢会调整。但是我个人对汽车技术这方面,刚才张教授讲了很多都是被动安全技术,碰撞这方面,我同意张教授讲的,包括CNCAP的碰撞这个标准是上升的,虽然有一些质疑,总体而言一定是上升的。汽车主动安全包括刚才讲的ESP这些东西,主动安全被很多人是忽视的。
张金换:主动安全这方面也跟它的国内研发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像刚才提到的ESP国外已经很成熟了,特别国外一些高档车上都是标准配置,但是国内的研发水平目前基本上还是沿用国外水平,国内现在也在搞ESP,但是它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主动安全这些标准现在也在考虑当中,由于整体上主动安全研发的水平和技术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这个标准制订是依据于这个技术的提升,你技术在这个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制定出这个标准来,这也是一个过程。
张耀东:包括ESP这个提法本身就不是一个通用叫法,是品牌注册商标,已经变成一个行业的通用叫法。张教授讲这个行业最大的软肋,确实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
主持人:很多车型都是合资企业来生产的,耀东和鸿仓讲的一点我特别同意,很多消费者消费汽车的过程当中更多把目光集中到舒适性配置豪华性配置,大家忽略这个车最重要的一些东西。ESP技术对于今天的汽车工业来讲不是什么难事了。还有一些技术对于我们的合资企业来讲是完全可以采用拿来的,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刘鸿仓:有一个前提,消费者要有一个意识,潜意识要知道开车是一件挺危险的事,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以后,大家都会对安全的设备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家现在还处在那种阶段开车是享受,危险很低,其实潜在危险的指数比他想象的还是要高。
张金换:说到底是安全意识的问题,现在普遍老百姓开车安全意识很低,可以这么说。包括系安全带,很多都是虚假的扣在那儿,这是一个安全意识低的反映。
主持人:安全意识落在实处的话,几位嘉宾从汽车消费的角度给听众和网友们一些提示和建议。大家在买车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安全配置放在首要去考虑,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考虑?
张耀东:我觉得现在从媒体的角度应该提倡一种全方位的安全理念,现在看到的包括企业给我们提供的对外宣传来讲往往是一个点的,比如他想宣传ESP,把ESP的功能极端化,好像这个功能是无所不能的。其实汽车是一个综合技术,行驶的过程当中是复杂路况,刚才讲的有逆水现象,大家对于水中逃生怎么去看待。比如极端的撞车事件,大家对被动安全怎么看。其实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最核心来讲是人,开车人和车内的乘客之间综合的安全意识,这个现在都没有确立。而且我们现在对整个安全更忽视一点,开车人对于行人的保护,这些东西都没有,这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我们给它点化了,给它极端化了。
主持人:我想再次提醒我们的听众在买车过程当中,不要相信企业的一些夸大的宣传,前些天我听到一件事,我有几个朋友去越野,越野过程当中发现了某品牌的宣传无所不能的一款车趴窝了,由于维修网点非常之少在那个地方没有办法维修,不得不花巨款拖回北京,当时开车的人说广告上说这个车无所不能,他就是为什么不在公路上而生的,我就信了,我觉得它无所不能。事实证明绝对不是这样,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就像张耀东讲的,还是多的全面考虑,这个系统很重要。
张耀东:一方面消费者也要准确的认识到自己买这个车到底它能提供什么东西,这个是相互认识的过程。
刘鸿仓:首先是厂家在给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时候就要提供这个车的详细的功能说明,不能像耀东说的只提供某一部分的功能或者安全配置,那样很容易让消费者误解。比如特别频繁的一个词,我这个车有十个气囊,但是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个气囊必须要配合安全带的使用才有效果,你不配安全带那就是炸弹。这些东西可能不一定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能够给消费者非常明确的传达清楚,这个过程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有一个轻微的误导在里面,日后因为这个事出了事故误认为安全气囊不是很安全吗?为什么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出现。首先厂家明确告知,其次消费者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家里人负责的态度,对这个功能进行学习了解。
主持人:张主任有什么建议?
张金换:从目前市场说销售的这些车来看,应该说都是通过了国家标准的,市场销售至少安全这一点来说都是达到安全的标准。作为消费者来买车,首先肯定有一个定位我是买哪个档次的车,是七八万的还是十几万的还是二十几万甚至更高档次的车,决定了这个以后你可能更要关注它的功能和性能。功能性能刚才也说了,不能完全相信厂家做的这些承诺,你要重点去了解这个车的性能功能,当然一方面看厂家说明书,也一方面还要靠它的口碑,这个可能是更重要更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费者和使用者来说更多的是要认真去了解这个车的安全性能和它的功能,包括刚才提到的安全气囊也好,有最基本的安全带,其实这些都是基本的安全配置,你如果这些能够真正了解清楚正确使用,我觉得基本的安全是能够有保障的。但是那些高配的车,我觉得可能有些就是锦上添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