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抛开表象,就可以看到合资自主品牌背后蕴含的初衷与诉求。那就是通过打造合资自主品牌的"第三条道路",唤醒合资企业中方做自主的意识,改变其躺在利润温床上不思进取的局面,寻找和尝试"市场换技术"失败之后重新发展和壮大本土汽车工业的新途径,建立起合资企业中的自主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逐步培养和积累人才,并逐渐对合资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主导权加以影响,以增加在上下游价值链的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合资自主或被纳入自主补贴政策并不奇怪。
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在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阐述合资自主概念,强调"合资自主"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本次论坛上更是明确表示,"如果将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排除在外,就等于把中国汽车制造的主要力量排除在外,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发展的主体将不复存在。"
长期以来,合资汽车企业占领了近7成的市场,但以外资品牌为唯一品牌的状态,并不符合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指向。
合资汽车公司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3年,难道不需要研制中外双方各占一半知识产权的车型吗?
对于曾经躺在合资温床上的那些人来说,自主梦想终于开始从合资自主开始启航。应当看到,尽管并非百分之百的纯自主品牌,但中方毕竟有一半的品牌所有权。"改个螺丝钉都需外方点头同意才能实施"的完全受制于外方的窘境,可以在合资自主项目上得以改观。中外车企合作关系的层次,也由原来的简单导入外国新车型上升到自主车型的合作开发。中方由此从单单本土化改进步入了整车自主研发的新阶段,必然会扩大同先进技术的接触面,在推出自主产品的过程中借用合资公司更多的技术资源。合资的中方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利用汽车合资公司组建的研发中心(据说80%的合资企业,已经建立起研发中心)的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等现有资源,从而加快"自主品牌"的开发和提升"自主品牌"的质量。
一些人士反对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大喊狼来了,担心本土自主品牌将遭遇空前打击。但事实证明,合资自主并没有如此可怕。
消费者日益成熟,盲目追随的现象已有改观。如果只是把外方一些淘汰的车型简单包装成合资自主品牌,那么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一定会大于传统自主品牌。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变得理智的消费者也在考虑究竟哪种车型的性价比最高,最安全节能。
2012年上半年合资自主品牌并未像先前预期的那样势如破竹、攻城掠地,相反一些合资自主车型遭遇了市场冷遇。为了提振销量,汽车经销商还动起了"换上外资品牌商标"的歪脑筋。
而相对照的是,自主品牌的老总曾经说过,如果不是挂的自己的商标,车辆绝对不是卖的这个价。这说明自主品牌的品质正在逐步提升,只不过受外资品牌溢价的影响,价值暂时被低估。
合资自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商标之后,没了品牌的溢价,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与自主品牌比拼品质。这意味着,倘若合资公司推出的所谓自主车型仅仅只是外方过时的淘汰产品,必然会遭遇消费者用脚投票,并不认为合资自主是既有面子又经济实惠的选择。当同价位的民族自主品牌的配置反而更加丰富之时,一些减配降价的合资品牌车型丧失了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通过打造合资自主,关键的是中方人员要获得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如果合资企业推出合资自主品牌仅仅是为了帮助外方在中国市场延续老平台的生命周期、降低价格配置与民族自主品牌争市场,那么以合资自主为抓手、探索汽车强国新道路的战略就会落空。
换言之,上马合资自主,更重要的是要让合资企业的中方依托合资的空间和平台谋求自主研发的机会,逐步去实现自主造车的能力与梦想。一举越过长期以来,只满足于"来料加工组装"之后共同分成的低级合作阶段。
苏波称,政府今后或将出台鼓励合资自主的方针和政策,在鼓励的同时也会对合资企业的研发费用、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提出要求。
这表明,在新的要求下,与合资自主初衷并不符合的直接把外方原来淘汰过时的旧产品拿来生产的挂羊头卖狗肉般的忽悠行径和应景之作,势必将难以获得相关优惠政策的照耀。
此前,有关部门曾用"研发投入不低于3%"这一门槛标准,把合资自主和外资品牌全部排除在一般性公车采购之外,400多款"入围"车型清一色的是自主品牌的产品。《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申报企业必须"具备持续的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的"研发投入"要求。《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曾经出现的诸多合资车型在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齐齐消失,正是因其无法满足"研发投入"要求而未能"入围"。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政策制定上,合资自主与自主品牌将一视同仁"的官方表态,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放开合资自主对自主品牌的竞争。
不断壮大的自主阵营,孕育着未来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产品"的希望。民营自主、国企自主、合资自主,相当于自主列车的每个车厢都有动力,沿着既定的路线将驶向更快的高铁时代……
本文原创作品,版权授予搜狐汽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