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应有指标限制
去年年底,媒体报道说:北京将为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大开“绿灯”,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拟无须摇号,可直接上牌。今年5月一位官员说:北京新能源轿车大批量推向市场后将享受“不限购、不限行”政策,车辆号牌将会采取“普通号牌、专用号段”形式,与燃油车相区别。
据介绍,政府公务用车将通过购买及租用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使用纯电动轿车。当时大家就将信将疑,我们还以为北京市真的要下决心推广新能源汽车。
现在看,北京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不过是叶公好龙,而且从发展来看,限车政策已经对新能源汽车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据报道,《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对电动汽车购买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比如要向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提交指标申请,申请人名下不能有小客车。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获得北京市纯电动小客车指标(还是有指标)。申请纯电动指标,不可继续参加摇号;参加摇号的不得申请电动小客车指标。在这种限制面前,消费者肯定难以选择电动车。
这说明,北京市车辆限购高于一切,即使新能源汽车也要服从于现购令。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力争达到10万辆的规模。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到去年年底,北京已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领域使用了近1700辆新能源汽车,今年年底预计实现5000辆示范规模。照这样的速度,到2015年将很难实现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指标。
要为电动车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电动车的充电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和停车问题密切相关。有的部门希望通过建设充电站方式解决充电问题,但是充电站占地面积大,充电效率低,并不适合大量推广。一个加油站每天加油量40-50吨,相当于1000辆车。一个充电桩每天最多只能充4辆车,8个桩子只能充30多辆车,10万辆(北京市规划)电动车需要建3000-4000个充电站,每个需要占地千平米,总共需要300-400万平米的占地。这在三环以内是难以解决的。
插电式电动车可以直接通过市电充电,但是也需要一个桩子,这就需要车库或条件较好的停车场。北京市停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摸底显示,全市有各类机动车停车场2.1万个,停车位248万个。这就是说,北京一半以上的汽车要占道停车。即使是所谓的停车场,不过是地面上画几道线,胳膊上套个红袖箍就开始收费,没有任何设施可言。路边停车如何安充电桩?一般地面停车也难以保障充电问题,这就需要买一个地下停车位,而一个地下车位便宜的也要2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为了电动车还需要买一个地下车位。先不说20万元值不值的掏,就是拿着钱上哪里去买得到?
应该鼓励发展混合动力
国务院颁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普及混合动力车,但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称,需要摇号后取得指标,方可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另外,纯电动车不限购政策也只是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董扬曾经指出:“与纯电动相比,混合动力技术较为成熟,产业化条件要求较低,不需要基础设施支持,是当前我国最应该重视和推广的!”但是北京市仍然强调纯电动车。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人士都一致认为,纯电动车至少十年之内难以产业化。
北京市现有电动车主要出于跑出租,而纯电动车其实不适于跑出租的,因为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北京市有的官员指出:从北京房山、延庆两地实际使用电动出租车的效果看,和大家理想中的状态还有些距离。比如说,价格方面,像北京房山使用的长安E30电动出租车,它的价格在18万左右,这要比北京路面上的“现代”、“捷达”出租车的成本贵两倍到三倍。在续航历程上,由于出租车需要走走停停,上下乘客,充电后的续航能力在100公里左右,基本上跑不到一天,司机就想着要回去充电了。 据媒体报道,由北汽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纯电动轿车E150EV最高时速120公里,连续行驶公里数约160公里,充电时间约为5-6个小时。
治堵不要陷入恶性循环
2011年1月11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缓堵新政实施后,本市拥堵指数开始下滑,元旦后,路网工作日严重和中度拥堵持续时间1小时45分钟,与元旦前工作日相比减少2小时10分钟。
7月20日交通委主任在人大常委会报告拥堵缓解情况,上半年路网运行速度达24公里 每小时以上,整体提高10%。拥堵里程减少至115公里,降幅达33%。平均拥堵时间减少1小时零五分钟,降幅达50%。北京整体交通运营情况有所好转,治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几乎同一时间,北京市交通委网站做的民意调查却显示,有78.33%的投票者认为上半年北京市交通拥堵并未得到缓解。
今年10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北京市9月份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10.3%,为应对持续恶化的交通状况,北京将启动2013年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重点研究深入推进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工作方案,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
既然能够用数据证明原来的制度措施有效,为什么又要采取新的治堵措施,而且为了给新措施找根据,又改口说交通秩序恶化。
最近新华社发明了一个新词:“中国式治堵”,这个词是从中国式过街衍生过来的,别管红绿灯是红是绿是黄,“凑够一撮人就能过”。中国式的治堵如同野蛮式的过街,是以堵治堵,是以蛮不讲理对满不在乎,不让你买车,不让你上街,不让你停车,越堵越治,越治越堵,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国内多数大城市公交出行比重不足30%,北京、上海、广州不足40%,而国外认为至少应该在60%以上。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公共交通设施不足是造成拥堵的根本问题。所以,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这才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解决之道。
本文作者系搜狐汽车首席评论员,本文授权搜狐汽车独家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