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接触轿车的呢?
1958年一汽搞两排座红旗(CA72)时,还没有轿车厂,各个部件分散生产,如发动机车间生产发动机,底盘车间生产底盘,最后集中起来总装。1959年,好不容易盖了个总装车间,我任热处理车间主任,兼生产处副处长,主管红旗。两排座一直生产到1960年,作为检阅车参加过1959年的国庆十年大庆,后来因质量问题,停做了一段时间。
这期间,我坚持白天上班,下班后上夜大学(当时叫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来的吉林工业大学,我爱人在夜大学上班),从晚上6点学到9点,学制6年。
夜大学还没念完,1959年底我被调往北京,在一机部政策研究室工作。2年后,我回到吉林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当时的省委书记是赵林。
但1963年3月,我又回到一汽。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正在省委开会,途中上厕所,遇到王少林同志(原一汽副厂长)。他说:"王振,郭力同志正到处找你,你快去吧。"
我找到郭力,问他啥事。
郭力说:"××(当时的轿车厂负责人,在从伊通回吉林(市)的路上,发生车祸,撞伤了好几人)出事了,轿车厂缺人,你去干吧。"
我轿车厂当副主任。当时轿车厂已经停止生产,工人们都去搞农场等副业。
"没别的,王少林同志讲了,要把红旗搞起来。"我说,"我们先研究老红旗是啥毛病,为何不能用?"
紧接着我们就搞调查研究。搞了一个多月,找出了红旗两排座的42个质量问题,其中一类问题20项,二类问题22项。所谓一类问题,就是不解决就不能出车的要害问题,像刹车跑偏,发动机熄火,车门关上后打不开等。其他如车到处乱响,有时候喇叭不响等属于二类问题。
轿车厂随即成立了20多个质量攻关队,每个攻关队包括工艺员、设计员和生产员,提出"质量第一"的口号。差不多用了近4个月时间,把这些质量问题全解决了。
1964年10月1日,建国15周年大庆,我们做了20辆新改进的红旗两排座,轿车厂派崔洪松等同志送到北京。这些车在北京使用得不错,中央用它们替换了苏联吉姆轿车,迎送参加国庆大典的外宾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