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搜狐汽车

注册
车商宝|手机版|APP应用|网站地图|回顾|滚动|收藏首页
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记忆》汇总 > 汽车记忆第12期:第一代汽车造型设计师艾必瑶

中国汽车工业记忆:没有王振,就没有770

2012年12月10日15:2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葛帮宁

  一汽

  从1952年12月底初到一汽,转眼50多年已去。穿越这段尘封岁月,重回起点,他的悲喜汽车人生才刚刚开始

  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需要大量干部搞建设。中央决定,凡是在地方工作的,一律回国参加建设。中组部干部局局长和东北局领导专门到朝鲜来要干部。

  我原来在东北局,按规定得回东北局。有一天,21大站政治部主任找我:"王振,组织说让你回国。"

  "你认为呢?主任。"我问他。

  "主要看你愿不愿意回去。"

  "组织定吧。"我说。

  主任本来不想放我走,南京军事学院要来抽调6个年轻的团级干部,他认为我有知识有文化,想让我去南京

  但当时我爱人在东北一所学校教书,她还在等我回去结婚。我爱人是北京人,在北京女中上过学。1949年我在东北局组织部管干部时,组织让我到北京给育才学校调干部,我通过中央组织部安排,到北京市教育局要人,正好她那年从北女师毕业,我就把她调到长春。随后我上朝鲜前线,她一直等着我。

  最终我仍然选择回地方。回去后我们就结了婚,否则就可能留在军队,我的人生可能完全改写。

  我被分到东北局组织部东北二科,专门接待从朝鲜回国的干部。朝鲜战争结束后,退下来不少人,他们打过仗,立过功,不太服管,我穿着军装,和他们比较好谈话。

  我怎么到一汽的呢?管干部管了一个多月,东北局开始给汽车厂配干部。21大站站长张骞光被调到一汽土建公司当经理。他看到我就说:"王振,你待在这里干嘛?赶紧搞建设去。"

  他还给我解释,中国成立了652汽车厂,就是毛泽东汽车厂。"这个汽车厂好啊,生产线是流水线,就像流水似的。"

  我赶紧去找组织部沈部长,提出要去汽车厂搞建设。中央监察部部长找我谈话,把我好一顿批评。他说:"好不容易战争结束,我们把你调回来管军队干部。现在你又想走,东北局组织又不是饭馆,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我看走不了,只好跟张骞光说明情况。张骞光找到当时的一汽厂厂长饶斌,讲了我的情况,饶斌再去找沈部长。这次沈部长就不好再说什么,同意放我走。

  1952年12月底我到一汽,之后一直在汽车厂,一晃50多年过去了。到长春时,一汽正在搞建设。我先在技术教育训练处当计划科科长,负责干部培训。一汽的干部级别都很高,厂长饶斌原是省委书记,处长是地委书记,科长是县委书记或部队团级干部,甚至连管仓库的保管员都有曾当过县长的。

  在训练处干了一年多,一汽要挑选年纪轻、有文化的干部去苏联实习。我被选中。1954年5月,我作为第二批实习生被派去苏联(第一批实习生是史汝辑等8人)。我的实习专业是电器修理车间主任,斯大林汽车厂的电修车间,由于生产产品比重已经占全车间任务的65%,在两年前就已更名为电机车间。

  那时我真不懂技术,甚至连汽车有几个轮子都搞不清楚,就买来大堆资料,坚持学习。我学俄文很快,去苏联前,我强化突击了3个月,其他人学了半年。到苏联后,基本上不用翻译。我的日语也不错,伪满时全用日文教书,后来我多次去日本,也从不带翻译。

  我的导师罗申是位电器专家,也是位优秀的管理专家,他年纪较大,是第三批实习生江泽民同志的导师。我的实习计划在罗申的安排下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跟车间副主任沃里奇学习生产现场管理知识;二是在各业务科室学习专业管理知识;三是到重点生产工段实习;四是学习罗申全面领导车间的知识。

  罗申对我要求严格,几乎每个阶段都要检查我的实习计划完成情况,还问我是否需要他帮助。跟他实习时,他让我搬进他的办公室,让我看他每天的工作程序,如何处理车间发生的各种问题。他还经常把车间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告诉我,问我处理意见,以此检验我的实习效果。

  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罗申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一天,我很早就来到车间,看到他的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用黄纸写的大字报:"罗申同志,我们为中国一汽生产的自动控制设备,有的质量不好,这是由于你的责任,影响了我们对中国的友好形象……"署名是车间共青团。大字报封了门,罗申很生气,但他还是立即召开会议,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跟我交流沟通时,罗申多次提到想到中国看看。1956年初冬,他终于实现了愿望,以斯大林汽车厂电器专家身份来帮助一汽,只不过那时我已到热处理车间工作。

  实习的最后半个月,我去参观高尔基汽车厂,它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汽车厂,生产胜利牌、海鸥牌和伏尔加等轿车。

  在苏联,我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个流亡到莫斯科的西班牙共产党员罗•洛斯,他在技术科。我们俩没事就唠嗑,还常在走廊里一起抽烟。两个外国人俄语行是行,但不流利,讲话时容易把语法倒过来。因此,往往我们自己相谈甚欢,但苏联同志却说:"你们说的俄语不对,我们听不明白。"

  苏联老师对我们也不错,经常请我们吃饭。但我们有条纪律:对苏联女孩要注意。苏联在二战中死了不少人,苏联女孩较开放,尤其喜欢中国男同志,因为中国人敬业,又刻苦钻研。有个底盘车间的同志,上海交大毕业,他回国时,莫斯科大学的一位女孩非要跟着他到中国不可,最终被劝退。

  我要走时,也有苏联同志讲:"王振,别走了,留在苏联吧,我们苏联姑娘可好了。"我说:"我们是来学习的。"

  我就写信给我爱人,赶快寄张她跟女儿的合影过来,那时我们的大女儿刚出生。收到照片后,我拿给他们看。"我是结过婚的。"我说。

  1955年5月我回到一汽,先在轿车车间当主任。一年后,热处理车间主任被调离,我过去当车间主任。不久,罗申来一汽,听说我没电修,而去了热处理,就到热处理车间找我。一见到我,他就说:"你学电的,怎么去搞热处理?你叛变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梁蒙)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 您的姓名: 性别:
  • 手机号码:
  • 选择品牌:  
  • 所在省市:  
A6719|B7843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导航

SAA搜狐车会

汽车品牌

实用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