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中国政府网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明确了销量、能耗两个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该《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政策制定部门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推广模式等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上终于达成统一,各项产业政策的目标及产业发展路线逐步明确,政策信号无疑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上路。
事实上,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章一直是行业人士所期盼的,回顾2012年上半年,3月5日,科技部出台《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无疑显示出我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迫切心情。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在由研发向真正的产业化发展迈进的过渡期,2012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政策规划等密集亮相,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再次加速。
此次,《规划》出台无疑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为低迷的国内汽车市场注入了发展动力。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现阶段发展新能源汽车,无论从技术、安全性、盈利性等各方面分析,都不占优势,《规划》依然只是确定了大方向而已。正如工信部官员所言,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规划》的发布就像是一个动员令。在主要政策、战略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明确的前提下,号召全行业一起为之努力。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的汽车企业,应该认识到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方向,应认真研究和部署,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