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经销商不堪重负纷纷退网
2012年,有人称是汽车经销商集体大逃亡的一年,是内因和外因使然。
2012年5月,有4家广汽本田经销商启动退出广汽本田网络,另有8家经销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停业整顿。从通知上看好像是汽车厂商要求经销商退出,而实际上是经销商自己选择主动退出。截至2011年底,本田讴歌全国共有39家经销商,本田中国网站只公布了32家讴歌经销商信息,讴歌全国多地经销商也证实目前讴歌全国只有32家经销商。7家4S店退网,占其全国经销商总数的比例高达18%,包括其在广州、青岛、鄂尔多斯的4S店。据讴歌一家4S店销售经理透露仍有两家店计划退网。苏州地区几家东风雪铁龙4S店一夜“蒸发”,老总负债逃跑……
厂商关系更敏感,经销商不堪重负而出逃。本来,我国汽车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兄弟”关系。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2012年汽车市场从“突飞猛进”转向“微增长”的时刻,厂商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加敏感的阶段。从经销商之间相互竞争争夺汽车品牌代理权开始,汽车厂家这种“高高在上”、“作壁上观”的地位就确定了,而其他诸如经销商建店需要的土地面积、店面所有的装修装饰材料、办公电脑等一切大小事件均需按照厂家的要求来定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多倍。更有甚者,一些高档车品牌厂家搞双重标准,对国内经销商指定设备供应商,甚至可以直接罢免4S店的职业经理。这些压力在市场走势良好时,经销商忍气吞声得过且过。而2012年车市走势不好,厂商日子都不好过,本该携手一起共度难关,厂家却更加变本加厉,将压力转移到经销商身上。这是经销商出逃的外因。
内因则是经销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车市冷酷,一场优胜劣汰的战争在汽车流通领域蔓延。有没有做好自己的必修课,在这一场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回想起2003年前后,我国汽车市场首次出现井喷,汽车市场供小于求的形势让先进入的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时流行一句名言:“什么都不会做就去卖车”。车市火热的那些年,只要是汽车经销商,没有一个不赚钱的,高利润的诱惑同时吸引了大批人加入经销商这一行业来淘金,国内资本纷纷进军汽车流通行业。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类汽车经销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达到了数万家,经销商的质量自然也良莠不齐。2004年,车市“刹车”,买方市场到来,竞争力不够的经销商也“浮”了出来,一批弱不禁风的经销商相继被“放倒”。随后几年,汽车市场潮涨潮落,汽车经销商的队伍始终在不断上升。日渐成熟的汽车市场告诉经销商们:优胜劣汰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11年初公布,中国约有6.59万家经销商,同时等待备案的还有数千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的美国,其新车销量约为中国的2/3,但新车经销商数量仅约两万家,不及中国的1/3。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盲目投资,疏于管理,遇到风险应对能力不强,竞争力下降,一旦车市遇冷,必然遭到淘汰。这位人士还指出,随着国内车市逐渐步入理性,退网、兼并将成为常态。汽车流通领域也需要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