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州限购治标还是治本?
截至今年5月份,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0.5万辆,其中中小客车为167.4万辆,这个数据是5年前的2.5倍,年均增长率达19.0%。与此同时,受土地资源、资金等条件制约,近5年城市道路里程增长率仅约2%,登记停车泊位与汽车拥有量之比为1:3.3,交通供需矛盾在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继北京市机动车上牌采取限号措施后,广州市也终于发出了“限购令”。
2012年6月30日晚,广州宣布从7月1日起开始执行中小客车限购政策。试行期为12个月,全年车辆增量配额为12万辆,月均1万辆。配额按照1:5:4的比例配置,即1.2万个新能源车增量指标以摇号方式配置,6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以摇号方式配置,4.8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以竞价方式配置。
城市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特大型城市遇到的共同难题。由于广州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交通供需紧张,对交通运行情况造成巨大压力。广州限购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对广州本地车市来说,限牌政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再加上,广州是国内最大的乘用车基地,广州丰田、广州本田的全部生产基地都在广州,东风日产近70万的基地产能也在广州,因此汽车是拉动广州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限车是否有效?仍以广州为例,此前,为了缓解拥堵,广州就曾经采取过不少“堵”的措施,其中包括停车费上涨、亚运会期间实行的单双号限行等以限治堵的方式。但根据许多市民的反映,这些措施大多只是在推行之初有一些成效,后来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回归到之前的拥堵状态。这次,广州对新增车辆举起了“大棒”,但问题是此大棒只能治标难治本。
从目前来看,广州限车的做法引发了强烈的负面社会影响。但更大的负面影响可能在于,广州向外界释出一种强烈的信号,面对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与城市交通紧张的矛盾,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大城市被迫采用这种政策,这使得未来汽车需求增长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事实上,新车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等的汽车保有量并不比京、沪、穗少,但并未采取限购、限行等措施。简单、粗暴地以限代管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蹩脚的做法。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沉下心来,用心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以疏导为主,以限制为辅,是否还城市一个交通、环境、能源和谐发展的景象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