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像日本公司的日本公司
搜狐汽车:日产并不是日系品牌里最先进入中国的品牌,但英菲尼迪却先于其他日系品牌国产,这是不是因为日产的战略更积极,而丰田相对保守的原因?
吕征宇:我觉得,日产汽车是最不像日本公司、最具国际化的日本公司。什么概念。在日产汽车总部,日产汽车的高管,包括我们,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外国人。
这样一家企业,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公司,它更开放,更国际化。所以它做决策,或做人事任命时,都有一般日本企业所不具备的前瞻性和勇敢。回到主题,如何看率先实现国产化这件事,我认为就是因为日产汽车的国际化背景。
搜狐汽车:谈到英菲尼迪国产,有人认为这是好机会,但有人认为在豪华车市场看好的大前提下,可能是一次冒险的尝试。您如何看这两种观点?
吕征宇:你说冒险,任何一个商业机会和商业过程都是冒险。我一点不否认某些媒体同行的怀疑。就像你们采访我也是冒险,如果我没什么内容,也没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那你的冒险就失败了。
(英菲尼迪)要不要国产,肯定是一次冒险。但每种冒险都是把风险降至最低,可能性最高,中间平衡后做的。这很简单,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多消费升级的需求,有这么多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消费者,你认为这是冒险吗?我觉得尽早占领市场才是聪明的做法。
实际上我们已经来晚了。所谓的风险,在于我们能不能给中国消费者最适合的产品;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价格,以此取得竞争的胜利。如果没有,那肯定是冒险,肯定会失败。反之,这个险值得冒。因为我一定能成功。
搜狐汽车:业界有种说法,国产化一般要达到5万辆才能盈亏平衡。但英菲尼迪离5万辆还有距离。您如何看?作为第一个国产的日系豪华品牌,您觉得竞争对手会产生跟随效应吗?
吕征宇:第一,对5万辆盈亏平衡这种说法我非常困惑。很有可能这是误传。你再回想一下,当初几个豪华品牌是在5万辆以后再国产的吗?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答案肯定不是。因此,我认为5万辆是伪命题,我们先忘掉这个伪命题。
第二,其他竞品要不要国产,取决于这个公司的策略,我无法评价,也不能妄下断论是否对竞品产生影响。一个品牌是否国产,要看它有没有被消费者所认知。另外,要在国产和进口之间找到平衡——真正维持品牌和公司保持盈利,这最重要。
搜狐汽车:也就是说,英菲尼迪已经做好准备。
吕征宇:对。或许人家说5万辆可能是几个数字的巧合,比如正好到2014年达到5万辆,或许更多,或许更少。我刚才讲,要把品牌知名度和团队打造到适应2016年的销售目标,相当于你现在练胃口,你是小孩,但我让你吃成年人的饭量,你吃得下吗?所以要先锻炼,锻炼到那个程度就可以。
搜狐汽车:将英菲尼迪纳入东风日产体系生产,但您一直秉承一个品牌,一个组织的原则。未来如何厘清东风日产和英菲尼迪之间的关系?
吕征宇:其实很简单。制造型企业负责制造产品,然后,要有个销售公司或者分销企业来执行销售和营销工作,这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而定。
至于一个品牌,一个组织,英菲尼迪现有近60家4S店,东风日产有400多家店,这两个品牌不会混到一起。各自是独立的。换句话说,英菲尼迪不可能纳入日产品牌体系销售;日产品牌也不会纳入英菲尼迪品牌体系销售,我们是两个独立体系。
搜狐汽车:那么跟日产中国的关系呢?
吕征宇:现在也没有关系。两年前我们就开始独立运营。我也多次讲过,我的职别和日产中国负责人一样,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未来也是这样,没有变化。至于如何重新运营好这个组织机构,这要看国家政策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
搜狐汽车:业界有种声音,英菲尼迪国产后,应该避免重蹈奔驰当初的覆辙。比如在东风和日产之间,英菲尼迪也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再作为一个股东,这样更有话语权。
吕征宇:我个人认为,第一,这说得太早;第二,外界可能不了解英菲尼迪在日产汽车中的地位——它从来都不是独立法人。而且,我们也不认为一定要是独立法人机构才更有效。英菲尼迪没有必要在东风汽车、日产汽车里占什么股份,它只需要日产代表就可以。
就像现在的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虽然是在日产汽车中国这个框架下,但却不影响我作为独立运营部门存在。我刚才讲,我和日产中国负责人的职能一样,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但在中国法律架构,我们就是一个架构,没必要再去申请一个营业执照。
至于外界的猜测,他们希望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我非常感谢他们。但请放心,未来我们一定会把好的经验和坏的教训认真学习,尽量少走弯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