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
所有奇迹和故事的起点源于本世纪初的一对“弱弱联合”。彼时的北京汽车工业陷入了全面亏损和困境,急于像长春、上海一样拥有一个本地龙头汽车企业;而韩国现代集团也似乎已经错失了进入中国的最佳时机,欧美、日本等汽车厂家早已进驻中国并遥遥领先,现代必须加速打开中国缺口。
北汽、现代之所以能够携手,成就了一对别人眼中的弱弱结合,北京现代首任总经理卢载万事后告诉《汽车人》,这也是因为门当户对,他笑言:“90年代末研究中国市场的时候,韩国现代也考虑了其他的城市,包括广东等,但条件都不是很合适。这时候北汽也在寻找合作伙伴,二者当时实力都不强,都亟待发展壮大。结婚不就是这样吗,要看门当户对。”
一位曾参与北京现代谈判的北汽老人告诉记者,北京现代成立之初就是北京汽车的希望。北京如果要想与长春、武汉、上海等城市一样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引进更多的新元素来进行自我改造,正因为双方的迫切性,北汽、现代一拍即合。
2001年10月,北京市政府高层与韩国现代汽车的最高层商谈合作事宜,北京现代项目开始启动,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事情进展非常顺利。到2002年4月底,北汽控股便与现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底,北京现代的合资合同正式在首尔签署;7月初,北京现代工厂筹备组进驻厂区;10月中,北京现代挂牌,中韩双方各占50%股份。
随后,北京现代的第一款车型索纳塔项目于2002年11月启动。12月23日,北京现代的第一款轿车正式下线。徐和谊感慨地说,索纳塔的下线“圆了北京人45年的轿车梦”。2003年3月,北京现代总装、冲压、涂装、车身四大工艺改造基本完成,具备5万辆的产能。
稍微熟悉中国汽车合资史的人士就会发现,北京现代的运作节奏令人难以想象。直到今天,北京现代的成立速度、谈判效率都是国内合资汽车公司中最快的。可以看出,“速度”,从一开始就成为北京现代的企业基因,并一直成为随后的发展特征。
股东双方志在必得的投入让北京现代首款推出的索纳塔一炮打响,仅仅8个月时间,索纳塔销量已经突破了3万辆。而此前对这对“弱弱组合”并不在意的竞争对手都开始重视北京现代和索纳塔,对它的产品导入、零部件采购、销售网络布设、营销方式等都投入一定的关注。媒体也对北京现代式的成功给予多方分析报道。
2003年10月,一场主题为“北京现代速度”的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北京现代董事长的徐和谊对北京现代的快速崛起给予了客观评价。徐和谊认为,北京现代的快速发展并非简单的为快而快,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现高效扩张的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一是北京经济需要转型;二是“作为北汽集团扭亏为盈的关键项目,北京现代必须快速发展”;三是“韩国现代为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目标,也要求北京现代快速发展,在全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国汽车市场,北京现代是韩国现代品牌惟一的合资企业其发展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全球战略的实施速度”;四,徐和谊颇有先见地指出,北京现代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绩薄上,他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北京现代因此必须迅速壮大。”
或许第三者的眼光更透彻。2005年,一位到北京现代采访的韩国记者在走访后,对北京现代出色的生产效率大为赞叹。他在传回韩国的文章中写道:“北京现代产量比国内生产量最高的峨山工厂还高,在全世界现代汽车工厂中生产效率最高;生产线风景也与国内工厂不同,一个生产线同时生产4个车型;而且中国工厂生产员工的平均年龄远比韩国工厂年轻,这也是生产效率高的一个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