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之二:全球化时代,中国仍无本土跨国车企
我在前面解释了《大数据时代,中国仍无可信产销数据》的遗憾,在这篇文章里我认为2012年的另一个遗憾体现在自主车企,虽然我们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超过40%,就全球发展中甚至部分发达国家来看,这已经是本土车企市场份额最高的了。但这个市场份额是靠数十个自主车企拼出来的,集中度不高导致任何一个单一的自主车企都缺乏与跨国品牌竞争的规模优势。
反观跨国车企,它们不仅在本土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其他市场也在努力争取排名第一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虽然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自主车企多年来都在海外市场销售新车,一些自主车企近年来甚至也在海外设立工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但这仍然只是出口贸易,与目前丰田、通用、大众这些一流跨国车企有本质区别,它们去全世界是谋求利润的,是冲着最肥美的市场而去,我们则是为了出口额,大多只能去那些政治不稳定、缺乏明晰产权保护、经营压力巨大的亚非拉市场讨生活。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中国本土自主品牌都干的是开疆辟土的辛苦活,等我们完成了市场培育,跨国车企就会尾随而来收割最肥美的市场果实。
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正是如此,海外亚非拉市场也必然如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虽然我们有出口、有海外生产,但我们仍然不能把本土车企称为跨国车企。我们仍然是本土车企的思维模式,只是拥有低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并不足以成为跨国车企,在掌握了核心汽车技术尤其是“汽车大数据”的基础上,打造全球化品牌,建立了跨国管理模式和跨国人才梯队,我们才称得上是跨国企业。
2012年,虽然因钓鱼岛事件,日系车市场份额下滑显著,但日系失去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因为民众的民族热情而转移到自主车企上,反而主要是德系、美系、韩系瓜分了日系失去的市场份额。这表明振兴自主汽车品牌,民族热情是靠不住的,回归产品力、营销力的协同提升才是根本,扎实的研发和耐得住寂寞的市场营销才靠得住。
我们没有跨国车企的第一个理由是:我们的产品力不具备跨国竞争的条件。纵观2012年,我们能看到自主车企,尤其是民营自主车企在产品品质上的巨大进步,无论是比亚迪在JDPower IQS新车质量调研中得分的显著进步,还是广州车展上各自主车企亮相的新一代车型,都体现出自主车企的努力。2012年我们的自主车企公开了自动变速器技术、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技术。自主车企正逐步摆脱外形内饰设计的模仿开始形成独立设计,但这些进步仍然只是相对优势,是自主品牌内部的竞争优势,只是10万元以下自主品牌间打内战的优势,不仅不具备在本土市场1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与跨国车企竞争,更不具备去海外发达国家市场参与竞争的条件。
我们没有跨国车企的第二个理由是:我们的营销力不具备跨国竞争的条件。随着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或者稳定增长阶段,跨国车企在本土开始进入“收割”阶段。2012年的限购限行政策使得本土品牌在一二线市场已经很难生存,而三四线市场原本是自主品牌开辟的家园,但2012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所有跨国车企都高调宣布要进入三四线市场,它们不是靠价格,而是靠品牌。这种情况下,自主车企面临的是灭顶之灾。如果跨国车企只有10万元以上主力车型尚可无忧,但刚刚上市的新桑塔纳已经让我们看到跨国车企的杀手锏——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自主车企刚刚建立产品品质和技术相对优势,但在同样价格下,尺寸、配置和技术远高于跨国品牌的情况下,仅仅是品牌短板,仍然会让自主品牌无力抵抗跨国品牌。原因无它——跨国品牌有足够的利润通过品牌活动、广告、市场传播、销售服务网络渗透抵消自主品牌的品质、技术优势。如果我们连本土三四线市场的市场营销都不是跨国车企的对手,何谈去海外市场参与市场营销的竞争?
我们没有跨国车企的第三个理由是:政策不足以支撑自主品牌去海外发达市场开疆辟土。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国家意志的结果,收购之后并不意味着吉利就已经成为实质上的跨国车企,沃尔沃在海外的业务是独立运营的,它可以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反哺吉利,除了资金和市场,吉利作为母公司,恐怕还没有到能反哺沃尔沃的时候。跨国车企的核心是技术、品牌和管理。这些都是无形资产,而目前国内的财税政策根本就不支持无形资产的投资。为了打造品牌而投入的技术研发确实有少数自主车企可以获得政府财政支持,但这与形成跨国竞争力是杯水车薪。2012年我们看到奇瑞和广汽建立了战略合作,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它们结出共同研发的硕果。但仅仅靠一两家国有车企的努力是不够的。从目前IT产业走出的情况看,民营车企走出去可能遇到的阻力还会小一些。所以,从国家政策层面,要鼓励中国诞生真正的跨国车企,在财税政策上应支持无形资产,在走出去的问题上也应鼓励输出无形资产,把有限的有形资产留在中国。
2012年中国仍然有几十家本土自主品牌,虽然多年来政府都在谈兼并重组,但实质的改革步伐却始终没迈出去,这是产业的巨大遗憾——我们连国内市场都无从形成规模优势,何谈去海外开疆辟土?新一届党中央已经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2013年,期待在自主品牌内部的兼并整合上能有实质的进步,如果诞生三四个在国内各级别车型的市场份额都超过10%的自主品牌——不仅仅是低端车型市场,其盈利能力才可能支撑去海外发达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自夸——我们中国也拥有跨国车企。
(本文为搜狐汽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