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喆:对三包持疑惑态度,细则不明确很难出台
中国经济时报汽车周刊 副主编 |
陈喆:三包问题我曾经长期关注过,为什么国外没有三包,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企业认证制度,企业认为自己的车合格了,就可以上市了,出了问题企业自己来承担责任。中国是国家认证制度,国家认为产品合格才可以销售,出现问题国家就会用制度和政策来制约企业,并保护消费者利益,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此外,三包政策利益的相关三方是政府、企业、消费者,政府出于保护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怕三包引起市场上一些不规范行为,因为有一些不可控的行为。但是企业是持一种欢迎的态度,因为之前就算没有三包政策,消费者也有这个能力和意识维权,品牌消费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可以找到企业,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企业,从而给他合格性的赔偿,包括一些极端的也有换车的例子,包括当年牧马人自燃事件,最后就换了。
因此,企业对政策出台是欢迎的,如果有很权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界定,那么就可以规范部分消费者的不合理要求,因为的确有些消费者有一些不合理要求,借着自己可以借助媒体来提过分的要求,企业认为起码对汽车销售是一个好事。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三包出台其实更是一个好事,毕竟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处于弱势,可以通过这样的产业政策规定,来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所以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三包都是一个好事,关键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何解决。包括刚才提到责任主体问题,草案规定是经销商,谁卖车谁负责,那么生产制造企业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经销商收回的车怎么处理?是自己销售还是回到企业重新造?因此,在太多太多细则没有更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三包出台很难。现在的草案,很多专家也认为不成熟,如果盲目执行会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关于一些非质量问题,比如说由于消费者不正当操作导致的问题不予退还,因为汽车零件上万个,一些消费者真的不懂,很多时候无法界定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这很难操作,操作方面的问题细则如果没有界定好,三包出台也是无用,我对今年内出台三包持疑惑态度。
近期网上也有一个调查,大部分人认为这个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总的来说对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还是有帮助的,还是积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