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汽车材料专家支德瑜向搜狐汽车讲述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及其所属实验室的如烟往事,为我们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
编者按:
88岁的支德瑜相当健谈,他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一点也不比年轻小伙子慢。为配合访谈,他还带来了厚厚的一叠资料,其中绝大部分与汽车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相关。我实在难以想像,如此高龄,从不上网的他究竟用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些研究资料?
支是中国汽车业界的一个传奇性人物。某种程度上,他奇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份传奇。他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父亲——支秉渊:192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于美商慎昌洋行,1925年五惨案后,因羞于在洋行任职,便联合其他5位交大毕业生发起创建民族企业新中工程公司,开始实践工业救国梦想。1946年他任上海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总经理,后任吴淞总厂厂长。文化大革命中他被红卫兵审查,1971年在河南信阳去世。
后人对其评价如下:"支秉渊先生是解放前中国知名的机械电器工程专家,又是威望很高的民族工业企业家。另外,他还是解放前为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奋斗时间最长,做出业绩最大的先驱人物,他是上海新中动力机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机床厂和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创始人。"
1923年6月18日支德瑜在上海出生,为了求学,他辗转于上海、浙江、湖南、贵州等地,1945年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毕业,获得由著名科学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亲笔签名的毕业证和工学士学位证书。2年后,他从公费留学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19位获得中英庚款三年公费留学生之一,远卦英国留学。1949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硕士学位。
与其父为实现工业救国的梦想一样,支放弃攻读博士学位机会,利用奖学金进入曼彻斯特两家工厂实习,后与留英中国学生总会及其理事会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1950年12月回归新中国,进入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以及其所属实验室工作,并参加了一汽、二汽的筹备与建设。
2003年4月,时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苗圩在为《科技人生——支德瑜》(该书为东风汽车公司工艺研究所、东风汽车公司总师室和东风汽车报社编写)作序时这样评价道:"作为一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专家型领导干部,支先生带领大家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一直潜心于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
他为民族汽车业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在一汽工作期间,他带头开发生产出性能质量同等优异的解放牌"无镍汽车"并大量投产。在二汽期间,他用珠光体球墨铸铁取代锻钢制造东风EQ140发动机曲轴和用铁素体球墨铸铁取代可锻铸铁,同时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开发出硅-锰-钒-硼合金钢系列,以代替镍-铬-钼系列。此外,为降低汽车成本,提高整车质量,他又带领大家在各钢厂的支持下,开发出硅-锰-钒-钛-稀土系列低合金高强度钢材和碳素高强度钢材两类新材料制造汽车构件。
不仅如此,他曾6次分别领导一个谈判小组向前苏联、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材料供应商进行面对面的质量异议索赔,经过精心准备,硬是让对方心服口服,做出合理补偿。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在此,搜狐汽车邀请支德瑜为我们讲述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及其所属实验室的如烟往事。我们真诚地希望,能以绵薄之力,为大家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创业之初的中国工业面貌。
(正文)
2010年秋天,我87岁,已是老年晚期。有一天,我突然接到长春老友姚贵升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说,李骏(一汽技术中心主任)和王延信(一汽技术中心党委书记)邀请我参加技术中心60周年庆典活动,时间是(2010年)10月16日。
因此,我有幸参加了那次隆重、热烈、多彩的纪念大会,与其他老汽车人一起参观历史展览和科技设施,还会见了众多老友,深受鼓舞和教益。
1950年末,我被分配到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工作,不久便转到汽车实验室;1953年5月调到一汽;1965年10月参加二汽建设,当时二汽有个5人领导小组,分别为饶斌、齐抗、张庆梓、李子政和陈祖涛。饶斌分配我到已属二汽编制的长春汽车研究所(即汽车实验室迁往长春后的所名),协助张庆梓工作,直到1967年汽研所脱离二汽。
如此算来,我曾两度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达4年以上。后来一汽技术中心吸纳原一汽工艺处和材料所,而我在一汽的13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工艺系统(含冶金处、工艺处和技术处)工作,因此更是一汽技术中心多年的元老职工。可以说,实验室、冶金处和汽研所是培养和教育我成长的母单位。
光阴荏苒。如今我能前去庆贺她的60寿诞,怎能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呢?这让我油然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心中顿升感恩思慕之情。在此,借回忆个人经历往事,或可补充汽车实验室历史记载的部分阙遗。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