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厂停建,实验室项目被迫放弃
1952年国家曾考虑在北京兴建752汽车厂,不料在即将开工时因国家计划变化而停建,汽车筹备组也被迫让孤悬西郊的实验室项目放弃。
三是实验室开始探讨国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技术方向。
即使在早期,实验室已考虑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前进道路,有几个例子便很能说明问题。一是材料部在未接触苏联制作的一汽设计资料之前,便从新华书店进口的俄文书籍中了解吉斯150卡车的易损零部件用材牌号。由此得知,苏联富产铬,虽也生产镍,但资源不足,因此尽管外国汽车主要应用镍铬合金钢和镍铬合金铸铁,苏联却只沿用一小部分镍铬件,并已开发了更多铬系合金钢。
但我国既缺镍也缺铬,在1951年实验室缺乏试验研究仪器时,便向北京的钢铁研究所提出探寻苏联钢号40铬的代用合金钢。到一汽兴建时,钢铁所已研究开发出40锰钼中国牌号。
后来冶金部从民主德国聘来的闻名专家、部顾问孔歇尔教授指出,中国虽比较富有钼资源,但钼宜保留作合金工具钢,如高速钢和锻模钢,不宜大量耗用于一般结构钢。因此该项40铬代用工作要等一汽冶金处有了研发条件后自己另行解决。
一汽冶金处的中心试验室是南池子的汽车实验室材料部由杨南生率队成建制迁去,并带去全部材料试验研究的设备仪器而组成的,在一汽为解放牌卡车大量生产而开展的节约近100种合金钢铁件镍铬中,姚贵升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一汽大量应用,以40锰硼钢代40铬,用20锰钛硼钢代18铬锰钛,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色汽车合金钢道路。一汽冶金处还因为合金铸铁、工模具钢、耐热钢中节约镍铬也做出成绩,受到一机部表扬。
又如,中国有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汽车实际马力剧减。汽车实验室设计部很早便认识到需开发发动机增压器。约在1951年便在没有技术资料条件下,自行设计试制车用罗茨式增压器总成。王汝湜的汽车设计生涯便由此起步。
汽车实验室此后很多成果都是遵循这项探索中国特色道路而前进的,包括在大庆油田未发现前,在所长张德庆领导下开发煤气动力的研究,和在中国热带开展汽车行业的试验研究工作而建立海南试验站。它的成立曾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汽车行业所倚重,至今仍是我国汽车工业有特色的一个试验单位。
四是一度拟到京郊衙门口新建实验室基地。
1952年国家曾考虑在北京也要兴建一个汽车厂,命名为752厂,拟产车型为苏联莫洛托夫厂的2.5吨卡车嘎斯51,兴办方式为进口散件,在华组装成整车,再逐步提高自制率,而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大厂。厂址拟选在京西郊衙门口。汽车筹备组便决定汽车实验室也在衙门口基建。消息传来,实验室上下都很兴奋,因为南池子地处天安门旁,不仅面积狭小,并且毫无发展余地,现在能在首都新建,将有永久性基业了。
1952年第二季度实验室机构改组,我负责新设立的综合部,基建重任落在综合部。因此1952年至1953年上半年,我与主要助手工程师王文隆,新来的贺沸溪等2名部队转业干部,以及焊工师傅张清泉便主要作此工作。
我们快速筹措了试验大楼、附属场房以及宿舍的图纸和所址平面布置图,申请了钢材、木料、水泥、砖、砂、石等基建物资,并且都运达工地。不料即将在1953年开工时,因国家计划变化,752厂停建,汽车筹备组也令孤悬西郊的实验室项目放弃,所有建材都拨给衙门口一所学校。
这样,汽车筹备组历来拟让实验室近靠一家大汽车厂的想法,终于最后在实验室升格为汽车研究所,并且迁建长春后,得以与一汽结合,最后与一汽技术部门合并改组为一汽技术中心而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