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备组到实验室
在国家决策兴建一汽之后仅2个月,汽车工业筹备组便开始运作。汽车实验室后成为汽车研究所,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最高汽车研究开发机构。
旧中国有志之士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曾两次成功试制汽车,却都因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沈阳和1944年侵占湖南祁阳,两次毁灭了曾企图生产汽车的中国工厂,无情地扼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推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才能有真正的民族工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国家建设。在陈云领导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有重工业部,这是领导国家工业建设的主要部门。1952年秋,重工业部分化成冶金、第一机械、第二机械等若干工业部。
在此之前,早在1950年3月27日,已特设了重工业部直属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在重工业部分解后,汽车工业筹备组自然隶属于一机部了,并改名汽车工业局。汽车工业筹备组的成立早于一机部竟达两年半之久,这使共和国中央行政机构中及时地有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专责领导部门。
汽车工业这么早便列入国家议事日程,当与毛主席和周总理1950年1月23日与斯大林在莫斯科议定,苏联将对华援建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一个汽车厂有关。我国开国领袖们都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他们对汽车、特别是载重汽车,俗称卡车的重要战略战术意义,必定有极其深切体会。卡车既能快速运兵和物资,越野卡车又能替代骡马牵挽火炮,是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
我军虽以小米加步枪也能战胜日寇,亦必然深刻领教缺少汽车的不利。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歼灭敌方的"快速纵队",夺得一批卡车,也终究是战史中被大书特书的重大战绩。因此年产3万辆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不仅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特大型项目,还例外得到毛主席特批"全国支援一汽建设"。他还亲笔为一汽奠基题字,人们对一汽所获殊荣不难理解。
在国家领袖决策兴建一汽之后仅2个月,汽车工业筹备组便开始运作。
筹备组设立机关于北京鼓楼东扁担场,以一所四合院民房安排各科室,并在鼓楼东的胡同一小经厂10号设单身宿舍。仅过了一个季度,1950年7月筹备组便撒下汽车行业第一颗种子,即汽车实验室。1951年初,实验室在北京南池子76号落户,主体是一个厂房,临街有办公室平房,厂房后端是楼房,全实验室总面积仅约1000平方米。
汽车实验室后成为汽车研究所,其地位相当于前苏联汽车工业部下属的汽车研究所HAMN,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最高汽车研究开发机构。在我国的实践中,汽车实验室探索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在汽车工业筹备组领导下,为创建我国平地起家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汽车工业筹备组是重工业部的一个早生子,因此曾被任命兼管过许多业务,其中最显赫的无疑是航空工业。很早汽车筹备组便将一个小组的技术人员支援给新成立的航空工业局。汽车筹备组还曾主管过拖拉机行业和主管滚动轴承行业好几年。在完成这些历史任务后,先后尽职地将人员和工厂交出给后成立的各工业局,终于能一心一意地掌管汽车工业了。
尽管汽车筹备组也曾从旧中国遗产中接收了几个与汽车有关的企业,如天津的一个汽车修配厂;北京长辛店的一个修理厂;长春的坦克发动机修配厂等,以及后来各地方自力更生兴办的几个汽车整车厂,包括北京、南京、济南、上海的汽车厂,以及全国汽车配件行业也都归口汽车筹备组管理,但筹备组早年的主要工作仍是领导新建一汽,兼顾各老厂的生产和改建、扩建。
作为筹备组的直属子单位,汽车实验室的早期活动,除协助各地方厂做产品设计外,也始终主要是在为兴建一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拘一格纳海归
汽车筹备组注意吸收解放后的海归人员,据我所知有陆孝宽(自美)、杨南生、支德瑜,翁世功(自英)和励承豪等5人。
为网罗人才,汽车筹备组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调查了解旧中国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人才,列出名单,上报国家请求调入。
早期进入筹备组的主要技术干部有吴敬业,以他为首,筹备组兴办汽车实验室;还有王玉京,以他为首,稍后于实验室,筹备组又兴办了(工厂)设计室。此后陆续聘到的人员,就可分别安置在筹备组机关、实验室和设计室了。1952年吴敬业支援一汽后,曾有部队转业干部冯主任担任实验室的领导副职,直到从上海调来张德庆继任实验室主任。
据传,旧中国兴办新式教育100多年,累计仅培养了大学毕业生约10万人,其中学习工程被筹备组聘到的人,大概只有十几人,被授予工程师职称,在一汽初建期,人们称其为老工程师。
二是筹备组努力吸收"海归"人员。
旧中国大学毕业生去科技先进国家学习者并不多,回来后多被各大学聘为教授,也有进入科学院的。被工厂派遣出国实习者,回来仍在原派遣工厂工作。
筹备组副主任孟少农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公费到美国获得大学硕士后,又到美国工厂工作。返国后先在清华大学执教,倡办了汽车工程系,进入解放区投身革命后,被任命到汽车筹备组。
张德庆也曾在德国学习。学习航空工程的张世英曾留学英国,很早便进入实验室,负责设计部。此外,在苏联的我国留学生陈祖涛和李刚最早参加一汽工作,被我国政府委任为配合苏联设计一汽时的中方工作人员。他们后来都在长春一汽工作,并曾先后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后期及胜利后,曾掀起留学热潮。旧政权为与共产党争夺青年,曾办留学考试,以公费及优惠结汇方式供自费生,大批选送有大学毕业学历的学生去国外深造。此外还有不少人经各种关系,去国外工厂实习培训。
到新中国成立时,尚在资本主义强国学习者,计美国约有4000人;英国有300人;法国约200人;在瑞典、瑞士者很少;留学苏联者更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次月美国便紧急纠集英法等国际资本主义国家,组成一个"巴黎统筹委员会",实施对华禁运。
凡向新中国出口物资,一律要经这个跨国的"巴统"逐项审批,严禁所谓战略物资供华,甚至最为普通的各种铜材,都被列入禁运名单,其恶毒企图便是要扼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最后因新中国蓬勃发展,封锁无效而迫使这个臭名昭著的"巴统"存在近半个世纪后,终于寿终正寝。但迄今反华势力仍延续着先进武器和先进技术对华封锁的政策。
与经济封锁同时,是这些敌对势力1949年扣留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反动政策的实施,其目的是与新中国争夺人才。1949年至1950年,我留学英、法两国同学在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下开展争取返国人权斗争,对方政府标榜维护人权,其实不让我国留学生学成返国,是无耻的践踏人权行为。
同学们团结奋斗,与其政府展开一轮轮说理斗争,使其理屈词穷,加上其本国有正义感的人民也不满政府违反人权的反动政策,给我们支援,我们终于取得胜利,大部分同学得以回归祖国。
但在美的大部分留学生未能回归,很多同学后来成为美国各大学的教授并终老异邦。经曲折斗争返回的终属少数,其中最闻名学者是钱学森,曾被软禁5年,经自己努力及我国政府有效措施而终于回归。
同样,在英滞留的著名学者有地质专家李四光。据我的好友许绍高所述,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密信约他回国,此信由陈天声交许绍高办理,许查访到李四光隐居在英国一小岛,便将信妥交给他。李四光曲折返回后,被党安排任中科院副院长,后任中央地质部部长,对我国勘探矿藏和发现陆相大油田做出杰出贡献。
汽车筹备组注意吸收解放后的"海归"人员,据我所知有陆孝宽(自美)、杨南生、支德瑜,翁世功(自英)和励承豪等5人。其中陆很早进入筹备组机关工作,后进入汽研所,杨与支进入汽车实验室,翁进入设计室。稍后回归的励承豪进入局机关。
国家后来对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从境外资本主义世界(含当时的港澳)自愿回归新中国者予以鼓励,并有人数统计。我从《人民日报》的报道得知,始自1949年止于文化大革命,共有约1500人。
国家人事部和财政部1991年发文称"建国初期,一批旅居国外的专家和学者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几十年来,他们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多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的著名专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给早期回国定居专家发放生活津贴……教授及相当职务人员每月100元……"。
人事部批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列入"早期回国定居专家名单"者共有3人,即励承豪、支德瑜和陆孝宽。事实上,1991年时杨南生和翁世功2人早已调离汽车工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