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没有扶持政策也是政策
王小广:中国汽车行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依赖自己市场发展,不像韩国、日本后起是国际化在先。但是我们有问题就找政府,有政府保护,最后偷懒的机制形成了。
程晓东:我们一直对自主品牌倾斜,很多方面都有倾斜,所以已经习惯了。
赵英:多数政策利好退出之后不意味着没有政策,靠内生的增长,中国的汽车政策不可能单独给你一个产业长期制订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包括2008年的那次政策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总体上出台的宏观政策。
其实没有扶持政策这也是政策,回到正常的让你汽车工业依靠市场来增长的轨道。政府真正对汽车工业如果说要制定政策,在提高汽车工业素质水平上有一些政策可以考虑。呼吁了半天国产汽车的政府采购。我很愤怒,到现在迟迟不下来,据说有些单位以国际惯例为由,说人家外国人抗议或者怎么着,这是根本没关系的事,如果是政府带头采购国产车,官员带头坐,可以不制订这个规定,韩国根本没有这个规定,但是政府官员谁敢坐外国车的?甚至韩国大宇的人都不能坐现代的车,到这个程度当然有点过于狭窄。
另外,政府对自主开发有些政策可以进一步落实,特别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在于零部件,零部件汽车工业也是最薄弱的,出台一些政策或者怎么样。整体来讲本土企业越是市场大家竞争激烈的时候,也是机遇。市场好的时候30%那叫萝卜快了不洗泥,忙生产去了,不考虑产品技术。每次危机同时孕育着新的产品,这确实是企业得靠自己努力。
中国自主品牌也不是说没有亮点,也有亮点,现在到了转折时期,再努把力就能收获了。特别是本土企业我认为在开拓国际市场上还是很有成效的,国际市场对于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个战略问题,不是补充国内市场的问题。现在这个时候自主品牌应该沉下心来,在技术、在节能节电成本上下一些工夫,真正提高竞争力。
吴迎秋:政策引导车市要“两个方向、一个避免”
吴迎秋:我认为,当前车市快速调整的情况下,“导”市很有必要。政策引导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避免”。
第一个方向,有利于节能环保。上一轮车市政策,无论是税费减免还是财政补贴,都以1.6升排量为门槛,看似有促进小排量车的指向,但由于所有的企业都有1.6升产品,政策变得普惠,只起到了拉动销量的作用。未来的新政,需要在排量划分上仔细斟酌,设定成1.3升效果是否更好?是否可以尝试把排放作为享受补贴的指标?是否还能创新制定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办法?
第二个方向,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事实证明,对1.6升以下产品进行补贴对促进自主品牌发展效果并不明显。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企业研发投入比设定红线,达标即给予优惠政策,这种设定是否有助于促进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值得研究。同时,落实和快速推进公车采购自主品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一个避免”,我想还是避免普惠。所有人都能受益的政策只会让调节构变成促增长,再度上演销售井喷的狂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