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市场60年风云变幻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您如何看中国汽车这60年的发展?
张小虞:按照改革开放的深化,这60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3年到1978年,是计划经济时代,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到2000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从小到大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由大向强的发展过程。
从这个意义看,1953年我们从零开始,到1978年汽车产量达14.9万辆,2000年是200万辆,之后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国。此过程中,汽车工业发展正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过去我们没有考虑汽车作为家庭用车。
搜狐汽车: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公司是北京吉普。
张小虞:同一年期间(1985年)成立了3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和广州标致。
搜狐汽车:用合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这是过去30年中国汽车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您认为合资给中国汽车业究竟带来了什么?
张小虞:关键是新技术,也带来资金和管理人才。
搜狐汽车:这是“得”到的东西,我们有没有失去什么?
张小虞:从历史看,得大大地大于失。我们没有失去什么。真的。就像改革开放一样,你能讲开放使中国失去了什么?成绩是主要的。我们从不会造轿车到会造轿车;从原来落后生产管理方式到先进生产方式;从没有掌握关键技术到开始掌握部分关键技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靠改革和开放两个轮子推动。企业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开放,这是两个基本推动力。
搜狐汽车:再来看自主品牌路线,现在有很多反思的舆论,您怎么看自主品牌现有水平?
张小虞:总体讲,我们已完成一般的消化吸收,正走向自主创新路子。这里面商用车基础较好,所以路子较短,走得较快。商用车里自主品牌占85%绝对份额,大街上看到的公共汽车、旅行客车和载货汽车,绝大部分都是自主品牌。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几乎从零开始,到现在约占40%,最高时达到46%。自主轿车是29%,现在下滑到26%。
搜狐汽车:当年孟少农同志说过一句话,做卡车是小学生水平,做轿车才是大学生水平。
张小虞:这是单纯从制造技术角度讲的。其实重型卡车的技术比轿车还复杂,因为它的工作环境更恶劣。
搜狐汽车:但两年前就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到了最危险时刻。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张小虞:是。现在是较劲和关键时候,就看怎么坚持。如果把2000年视为一个分界点,“上海牌”已不存在,天津夏利加上红旗不到4万辆,而轿车产量是60万辆,只占4%。2000年后吉利、奇瑞、中华等品牌才开始加入。
所以,轿车真正对内开放,对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敞开大门,是2000年后的事。当时走的是技贸结合路线。最典型的就是奥迪,我们需要高档轿车,跟奥迪公司谈,最后确定3年累计购买5000辆。
搜狐汽车:也就是一汽-大众的3万辆先导工程项目。
张小虞:对。那时奥迪就把全套模具,包括图纸提供给我们。实际上捷达也是技贸结合路子,我们购买大众汽车在美国威斯木兰工厂的二手设备和成熟技术,但二手设备不具备生产捷达3的条件,而发动机是先进的,所以叫捷达2.5(第二代整车,第三代发动机)。当时搞轿车,一是没钱,二是没技术,而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迅速发展的市场。
搜狐汽车:这时您在哪里?
张小虞:我在中汽总公司。1978年我到一机部汽车总局,1983年中汽总公司成立,我就过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