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我们再来看民营企业。有人说未来汽车发展民企可能更有戏。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张小虞:如果国家大体制不改,应该存在三种模式: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企里有合资;民企里也有合资;国企跟民企还有合资,如广汽吉奥。
汽车资本结构呈多元化。有上市公司,有的部分上市,有的整体上市,很复杂。你说上市公司算国企,还是民企?它是社会资本,被国有控股。举个例子,北汽福田既有北汽集团股份,有企业股份,有社会流通股,还有经营者股份,你说它算什么?只能说是一个现代股份公司。
在相当一个变革时期,汽车结构呈多元化。资本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既进口,也出口;技术多元化,既引进技术,也输出技术;此外,人才也多元化。
十七大报告里,总书记最后讲的那段话非常深刻:完善一个社会制度,逐步由初级阶段走向比较发达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搜狐汽车:有观点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常受限于体制和政策。
张小虞:这话不客观。政策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并没有歧视(他们)。但必须承认,民营企业是后起之秀。他们希望能同等对待,但有的政策没办法,由资产所有制决定。如有些国家拨款或者政策,确实存在细节问题。
后起者往往弱小,而国家是扶大扶强。以政府采购为例,结果显示似乎偏重于大企业。人之常情。国家政策允许他干就是公平,市场上大家都公平。
张小虞:1994年版产业政策写得很清楚,几年之内不再批准新的轿车和轻型车项目。轿车审批权在国务院,批准有一定门槛,需要达到一定经济规模。奇瑞和吉利都是从零开始。他们具备了条件后就批准了。
搜狐汽车:后来吉利收购沃尔沃,您说它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
张小虞:李书福很谦虚,到现在他都在说,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只不过他当上老板。他没往沃尔沃高层派中国人,而且也没把沃尔沃技术跟吉利嫁接,生产如吉利-沃尔沃之类的产品。
李书福是希望能按照合资企业来批,等于把沃尔沃作为境外资本回到中国投资,理应是外资企业。因此我建议他,不把沃尔沃作为吉利集团的又一新工厂,因为他已有9个工厂。从现有的几个生产基地里拿出一个(基地),作为吉利汽车的境内资本,沃尔沃作为境外资本,以此作为合资企业来批。他最后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国家怎么批,就怎么干。
搜狐汽车:我们看到,一汽和上海都分别与大众汽车续签了合资合作。但在要不要续签问题上,业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您如何看?
张小虞:从汽车工业发展本身看,只要我们还承认跟国外有差距,合资仍是缩小这种差距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担忧这对自主品牌成长不利,但从国家大政方针看,不会做出硬性规定合资到点后不再合资。我们公开讲,中国要继续合资,继续引进国外技术。新能源汽车也是这样。
要在开放中自主创新,没有说关起门来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三种模式都属于自主创新,但总体上要以我为主,我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搜狐汽车:那么,第一轮合资合作到期后,我们是否应该用学到的技术来反哺自主品牌?
张小虞:我们只要还承认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与别人存在差距,我觉得合资就要维持下去。起码国家不会做硬性规定,到点后是否“离婚”仍然由企业双方商定,“协议离婚嘛”。
搜狐汽车:但长此以往,1800万辆也好,2000万辆也好,中国会不会就只是一个加工厂?
张小虞:不会。自主品牌一定要成长。形势很清楚,合资企业也要开发自主品牌。一汽-大众正在建庞大的研发中心,过去只有上海大众有。还有如泛亚技术中心,它是合资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上海通用产品的开发,但泛亚里90%都是中国人。
天津泰达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的讲话我很赞成,就像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一样:只要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就是中国的企业;它在中国的制造就是中国制造,在中国的创新就是中国的创新。
两大众合资股比是50:50,起码绝大部分人是我们的,开发的产品主要面对中国市场。按照规划,中国南北两个大众加起来是500万辆,福特是128万辆,韩国现代和通用各500万辆,奔驰第一期100万辆。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当年邓小平同志拍板“轿车也可以合资”,这是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转折点。那时也有人反对合资,认为自己孩子自己养。上海大众合资时,争执不下,时任中汽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同志去请示,最后确定可以合资。因此,我们不要把合资与不合资对立起来。
搜狐汽车:苏波副部长还有个观点,外方必须要把技术拿进来。
张小虞:不可能拿落后的老技术。现在很多首发车型都放到中国。至于合资自主车型,这中间没有绝对界限,不是说突然哪天早上起来,那款车就百分之百是我开发的。这种事情不会发生。新车型必须含有新技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