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是路线问题
1959年一汽开始引进苏联吉尔157,内部代号CA30,“CA”意为“中国一汽”;“3”代表三桥驱动;“0”代表第一代车型。它是6×6两吨半越野车,供应部队。我们把苏联图纸拿来国产化,为与苏联157有区别,CA30采用大揭盖式车头。由于这时还没有越野车的专门生产阵地,便用解放牌卡车生产线组织生产,车头钣金采用大量手工制作,当年生产221辆。
CA30出来后,很快就发现了一些缺陷:如翼子板过高,视野不好,一些零件刚性不足,发动机罩张开角度过小,打开时要敞开到驾驶室上面等。于是,一汽专门立项改进越野车车头,改进后与CA10结构基本相似,两者通用程度达75.3%。
此外,经与解放军炮兵与总后运输部联合试验后,CA30又暴露出另外一些缺陷,因此在改进车头的同时,越野车又进行了六项改进,包括新设计驱动桥;采用中央充气系统;采用冬季启动预热装置等。其中涉及到冷却系统,分动器齿轮和后桥齿轮易坏这块,我负责分动器齿轮的改进。
改进后的越野车型号为CA30A。一汽专门成立越野车分厂,其车间主体工程1963年由底盘车间负责筹建,1964年建成投产。后来CA141换型,国家才正式通知一汽停产越野车。这时二汽已投产,主要生产两吨半越野车和三吨半越野车,代号分别为25Y、35Y,此外二汽还生产东风140五吨载重车,但因为部队需求有限,主要靠东风140赚钱。
1965年一汽搞“357”系列产品:载重三吨、五吨、七吨卡车,后来改为九吨卡车,改称“359”。这时汽车行业体制是托拉斯,一机部汽车局改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公司)。经中汽公司批准,一汽改名为长春汽车分公司,把东北地区原属地方领导的13个企业收归分公司管辖,进行技术改造。沈阳汽车制造厂也被纳入长春分公司旗下。
同年我被派往沈阳,带领一个设计小分队,约五六人,负责搞三吨车。长春汽车分公司负责五吨车和九吨车。连样车都做出来了,又因文革冲击而停止。
文革期间,一汽产品市场仍供不应求,甚至废品、次品都有人抢,但质量问题频繁出现。比如应报废的发动机,大家都知道质量差,装上后会漏油,要么拉缸,或者烧轴瓦,但没人管。出问题后,送到设计处修。那时每个月中有好几天我们要去修发动机。
还有发动机主油道,加工时要钻孔,后面得用螺塞堵住,只需先粘点胶再拧紧就能密封,但要么没拧紧,要么干脆就没装,直接到下一道工序装上离合器变速箱,结果一实验就漏油。
查来查去最后又查到设计处,让我们负责修。我们把变速箱、离合器、飞轮等全拆下来,一看,哦,原来这么回事。弄个胶一粘,拧紧螺塞就好了。
另外像铁屑,本应用压缩空气吹干净。如果不干净,油一进去,铁屑就顺着油冲到各个需要润滑的地方,如发动机或者轴瓦里,后果是轴瓦烧了或者拉缸了。也送到设计处修。我们找到问题后直接换轴瓦、修曲轴。
当时由于政治运动不断,1971年一汽年产量达到6万辆,在产品质量、设备维修、管理基础等工作方面暴露出严重问题。
尤其是一批援助越南的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后,1972年初周总理做出重要批示:“要把长汽、二汽、京汽、南汽抓一抓,质量这样下降,如何援外,如何备战?这是路线问题……”
由于周总理把质量问题提高到路线问题,一汽领导班子思想受到震动。1972年3月,一汽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共清理出4318项质量问题,其中重点项目132项,同时拿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的初步方案,一汽3名党委常委负责整顿。为此,我们成立132个三结合攻关队,分批分期攻克质量难关。这才把质量搞上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