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9月30日C70G将下线,这款车对北汽自主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董海洋:它是北京汽车的主力车型。北京汽车产品线分五个系列:一是微车;二是小型车E系列;三是从萨博平台衍生出来的中高端品牌,将来会有超过十款产品;四是越野车;五是新能源汽车。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萨博平台是最主力产品。这几年汽车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对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上一款产品没有三到五年心无旁骛的精心打造,是很难出来的。
萨博有70多年造车历史,作为北欧产品,第一它驾驶性非常好;第二它一直以安全著称;第三它是首次把飞机上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运用于汽车的企业。这些都被原汁原味保存下来,再加上数字化配置,以及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造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搜狐汽车:我们来看看北汽自主路线图,从微车切入,然后是小型车,再到萨博平台、越野车和新能源,也就是从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发展。一般来说,从上往下容易,但要从下向上,这条路比较难走。
董海洋:E系列是我们第一款小型车,相当于一场大戏开幕前的那段前奏。主角则是萨博系列产品。
搜狐汽车:那么您对主角期待吗?或者在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担忧?
董海洋:很期待,也有压力。做自主品牌,实际上每天都殚精竭虑,如履薄冰。
搜狐汽车:但您以前在合资企业,每天看报表看数字,一样会如履薄冰吧?
董海洋:没有。那时市场比现在好,增长也快,除2004年外。现在看自主品牌,我觉得是浮出水面的感觉。它从刚上市,在人们的关注线下,如何一点点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希望之星,或者让大家喜欢,让业界关注。这种努力非常费心思。
搜狐汽车:换种角度,因为关注您的人很多,大家都对您有所期待,某种程度上会不会对您形成压力?
董海洋:我给你讲个情况。来采访我的人,今年我只接待过几次,我减少了跟媒体接触的次数。但熟悉的朋友,我会邀请他们到办公室聊聊。他们跟我见面时,但凡跟我比较熟的,他们眼神里都有种矛盾的表情。
搜狐汽车:怎么讲?
董海洋:这种表情还不能用怜悯来形容。就是自主品牌这么难,你来干自主,都替你担惊受怕的那种感觉。他们可能在担忧:你会不会在这里摔跤?甚至有个媒体老问我:董总,你要是在这里干不成的话,你想过怎么走?我说,真没想过。还有位咨询公司的老总说,董总,你总在风口浪尖上,尤其是你到北汽后,我们真替你捏一把汗。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我也很感动。
此外还有很多人问我,中国汽车产能也够了,为什么还要花心思搞自主?是不是中国政府需要?还是国企领导为政绩?我认为都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里都希望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而不是世界加工大国。我们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却没有自己的技术。技术强则国强,我们尤其需要航天精神,他们能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送上天去,能把嫦娥探测器送到月球上去,就是因为有这种精神。
再一个,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一种狼的精神突围,就没有人对华为恐惧。最近一期《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是"谁在害怕华为?"华为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而且是受人尊重的品牌。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通信技术;水稻方面如袁隆平这样的人等,需要有技术力。
因此我们迟早得从原点出发补课。干汽车,有时就需要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你深吸一口气,咬紧牙关,继续向前走。自主肯定难干,好干的话,早就成功了。正因为难干,而且太需要人去干;自主品牌迟早要搞,与其晚搞,不如早搞,总得需要人搞,不是我搞,就是你搞。肯定是这样。
这么想想就不再有什么。你看中国历史,某个历史阶段就需要一批人,为某种事业做铺路石。我们也是。作为第一批做自主的人,这可能是自主最艰难的三五年。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却并没有让人一夜之间看到或者眼前一亮,或者里程碑似的功绩。但总得需要一些人来当铺路石。
古人说一个事业需要积累。1991年至1997年我在一汽-大众时,那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搜狐汽车:那是一汽-大众的先导工程,外资曾想撤资。
董海洋:对。1996年一汽-大众亏损严重,投资也有缺口。当时马丁`波斯特跟耿(昭杰)厂长吵架,扬言要退出。生产出来的三厢车卖不出去,人行道上摆满了车,非常困难。那种情况下,你坚持走下来,不就成功了吗?
所以今天在成功云端的(企业),肯定也是从那种情况下走出来的。任何企业都有低谷。那代人不能说他们不优秀,不能说他们没付出,他们付出可能比当前多得多,也不能说历史不公平。这是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