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红旗 阅尽民间特色
红旗材料也追求民族形式。如何确定这些材料,这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以内饰为例,(内饰)生产这块我负责。内饰要定材料,原来我不知道内饰到底用什么材料,只知道用真皮,但又觉得跟人家一样就没特色,所以提出要搞些民族形式的东西。
为定材料,我经常跑到苏州、杭州一带去找生产厂家,搜集了很多织锦和天鹅绒。这两种材料属中国传统纺织品,比较厚,我搜集了很多样品。拿回来后,把它们挂起来,让厂长们提意见,为坐垫、地毯和顶棚选合适的材料。确定后,再去找厂家协商制定适合汽车用的产品。
做三排座红旗车时,有些不太实际的配件也曾考虑过,比如有首长爱吐痰,曾考虑专门有个地方放痰盂,后来觉得不合适,就取消掉。还考虑过酒吧,参考车型是Rolls-Royce(劳斯莱斯)。
生产也有程序。打个比方,红旗要出3辆车,每辆上要有编号,编号上有几种颜色,一般为红色、驼色、浅灰色、灰蓝色。内饰方面,顶棚、坐垫和地毯的颜色都是跟它配套,我就把这些材料编上号,做成卡片,发到车间,他们生产时照着装。同时也发把确定的编号发给生产科和调度室等相关部门。
有个小插曲,是关于下放劳动的。按照规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应该先劳动一年才能到岗位。结果我们报到后,就是接二连三的运动,一直没参加劳动。1966年左右,快到文革时,上面突然想起我还没劳动过,就派我下去劳动。
做什么?在车间打砂轮。哎哟,那么大的零件,站到大砂轮前面去打,说实话,真是很害怕。但师傅还挺好。他说,你站在那里,溅上来的火花可能会烧到鞋和袜子,于是就用坐垫材料给我做了一双护脚。当时感觉工人对知识分子不错,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有时还问长问短,说话也不回避,这是很好的一次人生体验。
劳动了约半年,就被调走了。为什么调走?1966年我老伴被调去支援三线——重汽。老伴原来在一汽冶金处。当时杨南生是中央实验室负责人,支德瑜在热处理。他搞铸造,属于热加工,负责人是李子政。1956年前主要做生产前期准备,翻译苏联资料,对物料清点调试。直到1956年出车。
为支援重汽,一汽前前后后调去约100人。第一批过去的是设计处的同志,1965年到重庆。这时要搞托拉斯,上面是北京总公司,重庆设分公司,主要由六厂一所组成。总装厂在大足;发动机厂在重庆白公馆处,原来是个劳教厂;齿轮变速箱厂在綦江;附件厂在重庆化工桥;油泵油嘴厂在重庆双碑;再加上总装厂。
"一所"是从长春汽车研究所分过来的一部分,当时叫重庆汽车研究所,也设在大足。因为缺重少轻,最初叫四川汽车厂,目的是做拖炮用的车,为打仗做准备。之前国家用的拖炮车从法国引进,叫贝利埃。
根据上面的指导思想,一汽和二汽从头到尾建新厂,其他厂要利用原有条件,这样国家少投资,因此重庆重汽只有主机厂在大足新建,其他厂则依靠老厂给些钱,捐些设备,再做些补偿来建。
1967年年初我调到重庆汽车研究所。到重庆后,开始做斯太尔改型的油泥模型。此后我设计的全是大车,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设计要求是安全、经济,使用起来方便,在节约成本条件下做,而红旗什么都是最好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