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师有传统灵感
相比轿车而言,轻型车和重型车的造型则要轻松得多,特别是内饰方面。
我到重庆后,CQ261、CQ370、CQ372造型工作是把办公桌搬到车间去做的,其油泥配方比例为:滑石粉62%,石腊9%;凡士林29%。
CA140的油泥配方与CQ261、CQ262配方不一样的原因有二:一是地区的气温不同;二是每次领用的凡士林的粘度和石腊的硬度不一样。
CQ261的造型处理是整车造型,根据总布置要求和当时的潮流,基本采用大弧面小R的做法,力求雕塑感和动感强的效果。主要对水箱罩和前轮翼子板作了推敲,起到加强作用,也丰富了造型的整体感。
红岩商标里的"红岩"两字则久经考验,后来川汽的变型车仍使用这个字样。同行的评价是CQ261车朴实有力。在使用中水箱罩突出部分影响加水,因此改成平面横条。
载重车对造型和内外饰要求不多,总布置尺寸也卡得较紧。因此只能在这两个前提下进行美化。解放牌的改型样车还能达到设计要求,但CQ261、CQ370、CQ372、CQ400等内饰效果就难以实现。
我认为,载重车内饰其实更应该讲究,因为载重车的驾驶员在驾驶室里的工作时间很长,他们的公路行程也较长。比如矿用车,虽然每次行程只有几公里左右,但每天8小时都在往返运输。
这样的工作强度,但驾驶室却没有冷暖气,没有收录机等,如果用为工农兵服务标准来衡量,似乎差距有些太大。相反,国外同级车的设备就很全,并且国际趋势是载重车向轿车的舒适性靠近。这一点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此外,在重庆渡口体验生活期间,我看到每个驾驶员对自己的车都非常爱惜,我想应给他们应有的舒适条件。
总体来看,汽车造型设计有两个功能: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为体现这两个功能,我们运用人体工程学、流体力学和美术等原则进行设计。这个基本点国内外均一致。在设计程序方面也大体一样。在表现手法上,中国设计师有传统灵感,如果物质条件具备,我们的技巧很可能会优于国外。
1985年8月,南京过一次举办运输设计研讨会。依维柯汽车公司造型专家赖三槐,以及两个西德同行彼得和汉宁都参加。要求每个学员自带两张作品,并作介绍。会议后,两个西德人感叹:不敢教,中国人技巧不错。
这话是从赖三槐先生处得知。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绘画水平在国际上都不低。但他们的优势是工具和材料。比如他们绘画的纸分三种:一种半透明,用来画效果图。如果画玻璃效果图,只需把纸翻过来,画好后从正面看,效果逼真。另一种也是半透明,但比较硬,是用来盖喷绘效果图的。这种纸的特点是遇水不皱。第三种是白的较薄,用来打草稿。
国外汽车造型专利是8年,色彩专利为3年。我国则无此规定。
近些年来,随着开放政策实行,科学技术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很多零部件及材料都走上专业化道路。如灯、门锁、玻璃、内饰、材料、油泥等都专业化生产,这给汽车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
油泥也有了专业厂。吉林公主岭生产的工业造型用油泥就有很大改进,其质量较硬,经木工铇平,加工得很亮。1984年我们做设计时,就用过这种油泥,内胎用硬泡沫板。
这种油泥比我们自制的硬。先用开水使它软化,再往内胎上灌。薄的地方易裂。我们在重庆汽车研究所完成模型,再用面包车运到成都,模型仍完好无缺。当然,这与包装好坏和运输平稳等都有关系。
物质和科学发展速度令人鼓舞,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工具用品改进,都加速了汽车设计进程。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掌握更多知识,在自我修养方面亦要更上一层楼。我的体会如下:
一是造型设计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二是向边际科学发展;三是造型工作造成不能照抄;四是要充实和完善自我修养;五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