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制造厂能不能谈合资?余秋里、李先念、耿飚、王任重、谷牧、康世恩等六位中央领导批复“原则同意”。
我查了一下资料,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是1979年9月成立的福建建侨企业公司,总投资24万美元,生产塑料布。北京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1980年5月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而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以政府批文为准,是1983年6月1日成立的北京吉普汽车公司。
经过半年筹备期后,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开业。因此,北京吉普跟北京汽车制造厂分离,确切地说,是以1984年1月14日夜12点为限,12点前是国营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12点后分离成两部分,北汽是控股大股东。
北京吉普的合资和现在汽车业的合资相比有很大区别。区别在哪里?北京吉普是把生产BJ212的厂房设备全投进去,(我们)现金很少,而现在的汽车合资动辄就上百亿元,最起码也有几十亿(元)。
其实后来我们也想明白了:国家是拿这个厂(北京吉普)做试验,拟从中总结合资经验。
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舆论,如合资企业为何还生产老产品?但中方的投资就是生产BJ212的厂房和设备,这些专用设备都使用20年以上,你不上老车就没饭吃,挣不了钱。生产老产品,等于是拿老产品让美国人研究怎么管理,怎么运作,然后加工返销零部件出口创汇积累资金,引进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
因此,我们就全力以赴把厂内最好设备投进来跟美国合作。但即使这样,经第三方评估,合资企业总投资5103万美元,美方投资1600万美元,中方家产值3503万美元(其中现金人民币仅666万元)。当时人民币兑换美元我记得是1.99,折合起来是1.017亿元人民币。1亿(元)能建个汽车厂?即使能,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厂。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厂,先不说批准,合资可不可以,能不能谈都费尽周折。北京吉普合资跟美籍华人沈坚白有关。沈是美国友升国际公司总经理,也是上海永安大百货公司老板的女婿。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他常回国讲学,宣传国外先进理念。有一次,他讲到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非常巧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人创始人饶斌同志正好在场,他对此十分感兴趣。双方聊得很投机,便建立了联系。
1979年1月16日,经沈坚白介绍,北京汽车厂同美国汽车就合资经营等问题进行初次接触。1979年2月2日,一机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打报告,提出“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报告递交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处,李先念同志看完批示后再传阅给其他几位副总理。1979年3月3日,余秋里、李先念、耿飚、王任重、谷牧、康世恩等六位副总理批复“原则同意”。
现在看来你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没有设置这样的管理机构,北京市政府和一机部也没有这样的管理权限,最终决策层只能是在上面。
双方谈判从1979年1月开始,这是北汽第一次合资谈判,我们跟美国人打交道没任何经验,只能谨小慎微。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也不了解,而且还打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曾经是敌对双方。再加上美国是市场经济,而我们是计划经济,彼此互不了解,使得谈判很难推进。
美国人到中国来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后来当我们在合作中成为朋友后,在一次交谈中,他们讲了实话:是冒着危险到中国探险。探险为什么?为了做生意。我们怕上美国人的当,谈判时往往是美方谈方案,我们再提问。
每次谈完,我们得分头给政府相关部门打报告,递上去,等着批回来。如果得到不同意见,就重新再谈。不像美国,大老板说了算,当场就能拍板。我虽然是厂长,但计划经济时期,哪怕工厂盖个厕所,也得经过规划部门批准。就这样从陌生到朋友,然后成为伙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合资经营企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谈了四年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