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是军队压缩军费,四是从技术角度不知道应该搞什么样的车,二代车一再推迟有其客观原因。
但如果说我们合资后一直沿用老产品,这个说法有些误解。为什么?谈判过程中,中美双方互换了3辆车。我们给美国3辆BJ212;美国给我们3辆合资企业将来要生产的CJ吉普车,美方把其中1辆做2.5万公里越野试验,试验后解剖,对每个零件进行精密测量和分析;1辆进行解体,最大限度地把美国车的总成换到BJ212上,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刹车、转向、汽车底盘和消音器等,结果发现几乎什么都能装,并且很成功。第3辆车完整保存,不能动。即相当于试验1辆;替换1辆;完整保存1辆。
这样就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车就像一棵树,可以嫁接美国车。也就是说,移植后能产生质的变化。合资前我们生产BJ212,合资后就嫁接美国零部件。再后来的就在车型后面加字母代号,如L车、S车、N车、V车等,叫做年度型,后来甚至连油箱都换了。
因此有舆论说合资企业是老车一贯制,其实每年都有变化。这款车之所以能延续这么多年,其原因在于嫁接成功。这是第一。
第二,移植技术是采用切诺基国产化的总成。什么概念?将切诺基的零部件装到BJ212车上,既可以提高BJ212的性能,又可以加大引进车零部件产量,降低成本,加速国产化。
一般而言,主机厂的自制件部分占汽车总成本充其量为20%~30%,其他70%~80%为配套件,验收标准在主机厂,其专利由配套厂掌握。因此,你要引进一个零部件国产化,就要跟国外配套厂对口,学习、引进、培训,要做很多实质性工作。
再一个,配套厂资金从哪里来?配套成本占70%~80%,(资金)比主机厂高。配套厂不发展,怎么能发展汽车工业?毕竟汽车工业的基础是零部件。
第三,我再强调一下开发二代车的问题。开发二代车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有人说合资的目的是换代,但却长期拖延不换,让外国人把钱赚走,却仍然生产自己的车,难道是我们吃亏上当了吗?究竟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里存在些误解。总结起来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开发一款新车需要巨额投资。北京吉普合资,美国投了800万(美元)现金,800万(美元)以技术投入。按照美国人的概念,开发一款车要上亿美元,但合资企业才刚开始,钱从哪里来?
合资企业开业后,我们派工作组和专家,一方面在美国搞开发,一方面在国内搞开发,就这么穷干。结果呢,我们自己曾用CJ总成搞了款二代车,美方花1万美元空运到美国,让他们专家评定。这款车样子挺朴实,但仔细分析,这款车的法规、标准、安全达不到,因为我们技术不过关。
此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为支持国家建设,军费被压缩,没有急于换代的军费。
第二个问题,在搞二代车开发过程中,军队对设计任务书提的要求,即战术论证,需要什么样的车,对其过弹坑、壕沟、土台阶、爬坡、越野有何需求。这是作战需要,还在论证过程中。
但北京吉普合资开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当时正在研究做悍马,这跟过去的美国吉普的设计概念和要求完全不同,例如车型加大、越野性能提高、汽油机改成柴油机等。
正因为一没钱,二没技术,三是军队压缩军费,四是从技术角度不知道应该搞什么样的车,所以二代车一再推迟有其客观原因,并不是美国想不想干的问题,也不是我们吃亏上当,这是我要澄清的。
至于为何引进切诺基,这不是某个人做的决定,而是经过国家批准同意。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当时我们每年要从日本和欧美进口像吉普这类的越野车5000辆。如此数量,我们为何不自己做?一是能锻炼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吉普车和吉普轿车就像兄妹关系,吉普车好比男孩,吉普轿车好比女孩,两者之间很多总成件通用。如果引进这款车,既有轿车技术,又有吉普车技术,消化吸引后我们自己可以做吉普车。
引进切诺基还有段故事。北京吉普合资谈判初期确定引进美国CJ系列车型,但经过四年半谈判后,临近生产时CJ已变成快被淘汰的车型。1984年7月国务委员兼经贸部部长陈慕华同志访问美国,顺访了美国汽车公司(AMC),看到刚投产的XJ车型,也就是切诺基,其派生车型是YJ系列。
就当时而言,切诺基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都算得上世界一流,它被称为吉普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慕华同志很有经验,她回来后就派外资局长找我了解情况。
外资局长在传达意见时说,你们怎么引进一款即将淘汰的产品?为什么不引进刚投产的XJ系列?要做就做最先进的产品。但那时候我们想都不敢想,为什么?XJ的技术相当高。美国1983年刚投产,1984年我们就要引进,技术怎么消化?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生产的BJ212,美国专家来一看,就说这款车的变速箱和大部分总成件来自1937年的福特汽车——苏联从福特引进后,1956年推出伏尔加,1959年我们获得伏尔加图纸,1964年我们推出BJ212,当年感觉还很先进,但美国人认为很落后。
陈慕华同志回国时,AMC赠送她一辆宝石蓝切诺基。她转送给我们做样车。后来征求国家各机关部门,包括军队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引进最先进的XJ系列,可作为高级别公务用车,再经过国产化搞二代军车。
由于新车型对生产技术和配套厂要求极高,我们要想在短时间达到标准根本不可能。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在1984年10月确定产品方针:引进切诺基XJ车型,以CKD组装为起点,逐步实现国产化;熟悉掌握美国汽车公司的新技术,最后达到开发合资公司新产品的目的。该车投产后军队陆续购买XJ车,军绿色,作为部队专用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