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武汉的天气闷热而潮湿。陈斌波拉上窗帘,办公室里仍很亮堂。他回到电脑前,埋头继续整理“营销的50条定律”——2012年8月10日,在搜狐汽车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汽车营销峰会上,他将与近60位汽车营销老总分享其20年的心路历程。
这是2012年7月10日下午4时许。你很难想像,几小时前,与此一衣带水的东风本田第二工厂总装车间,镁光灯下,舞台中央,他用略显激动的语气完成对该厂投产仪式的主持。
没有人怀疑这是东风本田合资8年来最为盛大的一次发布会: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领导;东风汽车、本田汽车以及本田(中国)高层悉数出席——在中国,汽车似乎更富于政治理性。“这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工厂投产。”一位与会的资深媒体人如此评述。现在,喧嚣伴随人潮退去,一切回归平静。
2003年挂牌的东风本田正在迎来它的幸福时光:2004年首款车下线;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产销增幅超过100%;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它成为惟一一家两次逆市调高并提前完成销售目标的企业。2009年,当其母公司本田汽车纷纷被外界贴上“行动迟缓”、“中国困局”之类的标签时,东风本田销量却突破21万辆。
在外界眼里,东风本田的步伐总是那么平稳。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转折点,那应该是2010年。这一年陈斌波只身来到武汉,从前任刘裕和手中接过东风本田权杖时,业界态度迥异:有质疑,有观望,也有期许。“所有人都会问,你已经习惯东风日产的多产品作战,如何带领这家以精品战略见长的企业前进?”2012年7月11日上午,陈斌波在其办公室接受搜狐汽车独家访谈时笑着回忆。其结果是,一年后,他以26万辆销量对上述质疑者做出最好回应。
一手托速度,一手托利润。按照后者,这家企业在乘用车企业里的排名应该不会低于前5名。但与业界想像的相反,这架呼啸而来的战车,其核心架构其实非常简单:自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本田汽车就在一边打上“小规模起步”,另一边打上“滚动式发展”。这两条在本田宗一郎时代就被定下的准则,某种程度上就是东风本田8年来持续前进的全部秘密。
但时代不同了,陈斌波可能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需要面对的考验:2012年东风本田销售目标30万辆,同比增长30%——目前来看,完成这个目标难度不大。但之后呢?毕竟一时的胜利并不代表永远胜利;也毕竟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更毕竟成为黑马不易,但要完成从黑马质变为白马更不易——现在的东风本田已与初创期不可同日而语。
留待我们观察的事实是,2013年被寄予厚望的新产品Concept S将上市,但它能否像CR-V那样创造一个细分市场的神话,仍是未知数。随后两三年里,随着二工厂产能提升,已具备50万辆规模的东风本田必须依靠一系列产品来支撑——搜狐汽车认为,这必是一场改写东风本田未来格局的决定性战役,同时也是该企业面临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它将如何走到那一步?陈斌波是否已经为此做好准备?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